语录:山问耽源:“如何出得井中人?”源曰:“咄!痴汉,谁在井中?”山复问沩山。沩召“慧寂。”山应“诺。”沩曰:“出也。”
译:仰山慧寂禅师问耽源山应真禅师:“怎么样才能出来井中的人?”应真禅师说:“咄!痴汉,谁在井中?”慧寂禅师又问沩山灵祐禅师。灵祐禅师召:“慧寂”。慧寂禅师应:“诺”灵祐禅师说:“出来了。”
解:这是仰山慧寂禅师请教两位善知识有关心性的一则语录。这则语录的起因是一位僧人请教石霜性空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石霜禅师回答说∶“如人在千尺井中,不假寸绳,出得此人,即答汝西来意。”慧寂禅师听石霜性空禅师这样的回答,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出井中人,于是就请教耽源山应真禅师“怎么样才能出来井中的人?”慧寂禅师所说“千尺深井”比喻众生的五蕴色身。“井中人”比喻众生本来具有的清净自性。众生无始以来因为无明起惑造业,本来具有的清净自性依业受报轮回生死。自性在生死轮回中舍生趣生不能自由,这里灭后那里出生,生死死生无有出期,就象人掉进了千尺深的井中无法出离。
应真禅师听了慧寂禅师所问,就说:“咄!痴汉,谁在井中?”应真禅师这样回答,希望慧寂禅师能够真下明了,众生心性本来清净无染。众生虽然在迷,依业受报转回生死,但自性不会因为众生之迷而污染;诸佛觉悟成佛,自性也不会因诸佛的觉悟而清净。只是因为有迷悟的不同,所以有凡圣的差别。迷则菩提即是烦恼,悟则烦恼即是菩提。诸佛与众生虽有迷悟不同,但无体性的差别。如《六祖坛经》中说:“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烦恼菩提其性本无二,只要一念觉悟烦恼即是菩提,更无能缚自性的无明烦恼可得,所以应真禅师呵斥慧寂禅师“咄!痴汉,谁在井中?”
慧寂禅师被应真禅师这么一呵斥,虽然有所理解,但并没有彻底明白,后来又请教灵祐禅师。沩山灵祐禅师就直接喊:“慧寂”。慧寂禅师应:“诺!”灵祐禅师说:“出来了。”这是灵祐禅师告诉慧寂禅师清净自性就在他的应答之中。慧寂禅师经灵祐禅师这次的点拨,终于明了清净自性就在呼唤应答的日用之中。所以后来仰山慧寂禅师常常提起这事,说:“在耽源得名,沩山得地。”慧寂禅师所说“得名”是指知道众生性本来清净无染。“得地”是指真正明白了自性就在众生日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