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古寺介绍
 一、恢复清凉寺的缘起  南京清凉寺,始建于南朝,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清凉山即因寺而得名。作为南唐首刹,鼎盛时期的.. < 详情 >
您在的位置:首页 / 理海法师 / 文集 / 讲座  
讲座
契入佛道的津要(提纲)

———2017年4月13日为栖霞寺短期出家众开示

发布单位:qls  发布时间:2017/4/13 18:44:55  浏览量: ( 6121 )

各位新发意的菩萨们:
        上午吉祥!
        首先祝贺各位在栖霞隆相大和尚的慈悲关照下,有如此殊胜的法缘,能权巧、方便,圆满出家心愿。在此,真诚地随喜、祝福大家的发心!
        每当看到刚剃度者,我就会想到,佛陀住世时,若佛言“善来比丘”,该比丘即可须发自落,得具足戒。如世尊告迦叶曰:善来比丘!此法微妙,善修梵行。当时迦叶及五百弟子所著衣裳尽作袈裟,须发自落。
        这是当人之愿力与佛之威神力共同成就的得戒因缘,仅限世尊一人特授。
        末法时代,去圣时遥,我们不再有那般胜缘,但“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的使命始终相续。所以大家才有这种殊胜的因缘相聚在这里,共成其善。
        出家有三种境界:身心俱出家;身出家心未出家;心出家身未出家。第二种是佛门之衰,第三种往往圣位菩萨才能做到,所以我们最鼓励、赞叹的是第一种,辞亲割爱,离欲清净,安贫守道。这是出家的正轨,也是出家的本分。
        今天就以“契入佛道的津要”为题,供养大家四点——

        一、威仪严身
        不学威仪,不成法器。
        佛门四威仪是为了摄心,收摄身、口、意三业,且为以后持戒打基础。
        “威仪乃无言之教,堪发有情之信。”
        比如,进入寺院要“轻”。
        1、走路要轻
        2、说话要轻
        3、做事要轻
        4、自我要轻
        5、烦恼要轻

        二、和合入众
        “六和敬”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入众五法”
        1、下意
        2、慈心
        3、恭敬
        4、知次第
        5、不说余事

        三、三学入道
        佛门最基本的课程,是消除贪、嗔、痴三毒的戒、定、慧三学。
        《楞严经》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学佛者实践八正道、广修六度万行,必须要以三学为基础。
        僧有四种:胜义僧,世俗僧,哑羊僧,无惭愧僧。
        此次活动虽冠以“短期出家”之名,各位切莫有“短期”心态,一定要珍惜因缘,发广大心,做真正的出家僧。
        ①学五堂功课
        早课:《楞严咒》为一堂;大悲咒、十小咒、心经为一堂。
        晚课:《阿弥陀经》和念佛为一堂;礼拜八十八佛和诵《大忏侮文》为一堂;放蒙山施食为一堂。
        ②学佛教义理
        三藏十二部:
        经、律、论
        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③学佛门仪轨
        二时临斋
        偈颂唱赞
        放生皈依 等
        三慧并重,三学增上。

        四、弘愿摄心
        佛教最殊胜、最究竟的就是要“逆生死流”,获得解脱。发心求正觉者,最重要的就是不忘初心,志在菩提。
        “佛子三省”:
        1、信念坚定否?
        为坚定信念,应时时觉知生命中的“无”。
        ①无常无我,无生无灭。
        ②无念无住,无著无漏。
        ③无相无限,无量无碍。
        2、行于正道否?
        行正源于心正,行正则法正,法正则一切皆正。
        3、弘法利生否?
        弘扬佛法是三宝弟子的职责,每个人都应清净身口意,以身作则,利益众生,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如此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终生不辍。

        《普贤菩萨行愿品》里有一个生死旷野中菩提树王的譬喻:“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所以,“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藉此出家胜缘,希望大家都能在自己心中植下一棵清净的菩提树,时时觉悟,不断成长,迅速契入佛道。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