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古寺介绍
 一、恢复清凉寺的缘起  南京清凉寺,始建于南朝,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清凉山即因寺而得名。作为南唐首刹,鼎盛时期的.. < 详情 >
您在的位置:首页 / 禅茶一味 / 清凉茶语  
清凉茶语
天心禅寺武夷茶

发布单位:葛长森  发布时间:2016/11/3 7:22:57  浏览量: ( 5083 )

   

  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境内武夷山,景色秀丽,三十六峰、七十二岩,清溪回流山间,映出一幅“碧水丹山”的奇异幽境。其山与水完美结合,人文与自然有机相融,1999年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武夷山佛教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之间。唐代初年,武夷山佛教即与茶结缘。晚唐时,武夷山瑞岩寺僧人释藻光,冬天扣冰沐浴,以冰烹茗,于荆棘荒蛮中坐禅,人称扣冰古佛。他为当时的闽王说法,建议在武夷山广为造茶,既用于敬佛,也可为国所用。
  明末清初,武夷山佛教盛行,寺僧普遍参与植茶、制茶。清代《续茶经》记载:“武夷造茶,僧家最为得法。”
  天心永乐禅寺是武夷山地区最大佛教寺院,深藏于武夷山中,因座落于武夷山方圆120里的范围中心而得名。明嘉靖年间称之“天心永乐庵”,清康熙年间更名“天心永乐禅寺”。清光绪年间,光绪老师陈宝琛赠《福德因缘》匾,现仍悬挂寺中,上世纪90年代赵朴初先生题写寺额。该寺院地址为今大红袍景区往水帘洞景区的路上。
  天心永乐禅寺僧人与茶因缘深厚。阮旻钖(1627一1712),祖居金陵,明洪武年间移居厦门同安县,自幼喜爱饮茶,后来做了郑成功门下幕僚。清初,到各地远游,于1683年初在北京燕山太子峪观音庵出家为僧,法号“超全”。1689年至金陵,隐居于城南青溪之上。1695年入武夷山天心禅寺为僧。在该寺院,他与其他几位僧人一起植茶、制茶,并向武夷山中的茶农学习,深入研习制茶工艺及工夫茶艺,以茶论佛,品茗论道。
  武夷山有别于一般丘陵地区的植茶。武夷山茶分布于峰岩之中,很是分散,采茶时又要各山跑动,茶青在茶篮中抖动、磨擦,犹如晒青、做青,会使部分鲜叶变软、红边。寺僧及茶农们在采茶制茶时,从中想到了采用半发酵方法制茶。经过不断摸索、完善,产生了晒(雨天则烘)、搖、抖、撞、凉、围、堆等做青手法,注重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力求水分揮发恰好,叶片发酵适度,香气形成后即炒、揉、焙之。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繁杂,要经过两晒、两晾、两炒、两揉、两焙等独特工艺,制出的武夷岩茶不涩不苦、香清甘活,滋味醇厚。
  释超全后来写了一篇《武夷茶歌》长诗,概述了武夷茶的历史,记录了自已与僧人制茶的工艺和经验。直至今日,《武夷茶歌》仍然是武夷岩茶最权威的史料。
  清咸丰五年(1855)台湾人林凤池在天心永乐禅寺品茶,钦羡不已,央求寺院方丈给他一些“矮脚烏龙茶种”,想带回台湾种植,后获赠36株。他在台湾按寺院植茶制茶工艺生产。后来,林凤池晋京,将此茶敬献光绪皇帝,龙颜大悦,按在台湾产茶所在山名,赐称“冻顶茶”,自此,成为台湾地区的第一名茶。
  天心永乐禅寺僧人种植、制作的茶,起初称之“天心茶”,即后来被称为的著名茶品“大红袍”。民国三十二年(1942),天心永乐禅寺僧人在产茶山崖,请当时一位石匠黄华友,凿刻“大红袍”摩崖石刻。有一联语称道:
      绿叶镶边兮红袍罩身
      善缘接善兮一泡心宁
  甘浓郁馥、经久耐泡的大红袍等品种的武夷岩茶,为工夫茶茶艺的形成与传播创造了物质条件。而烏龙工夫茶茶艺作为茶文化传播的载体,深刻地影响了海内外华人世界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中华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赵朴初先生曾在武夷山饮茶后写道:

      饱看奇峰饱看水,
      饱领友情无穷已。
      祝我茶寿饱饮茶,
      半醒半醉回家里。
  
  赵朴初先生在诗中,不仅称赞了武夷岩茶,而且写出了他饮用武夷岩茶后的独特感受。

 

 

 

 

  上一篇: 匡庐净土云雾茶
  下一篇: 寻访黄山毛峰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