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古寺介绍
 一、恢复清凉寺的缘起  南京清凉寺,始建于南朝,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清凉山即因寺而得名。作为南唐首刹,鼎盛时期的.. < 详情 >
您在的位置:首页 / 禅茶一味 / 清凉茶语  
清凉茶语
名山名寺产名茶

发布单位:葛长森  发布时间:2016/9/22 6:10:15  浏览量: ( 2867 )

  

  俗语道:天下名山僧占多。
  寺庙多居于深山,绿树参天,凈无纤尘,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有人误认为,这是寺僧为了逃避现实,脱离红尘,才隐遁山林。实际上,僧人修禅并没有山林和都市的区别,在佛家眼里,万物皆禅,处处有禅。北宋初,法眼宗第三代世祖永明延寿在山居诗中就将樵夫、文人与出家僧人同在山林生活作了比较:“忙处须闲淡处浓,世情疏后道情通,樵夫钓客虽闲散,未必真栖于我同”“何如深谷一遗人,宴坐经行不累身,堪笑古人非我意,居山多是避强秦。”
  樵夫文人与出家僧人,看起来同样悠闲自在,但有本质区别。永明延寿的诗告诉人们:从目的上看,樵夫是为生计,僧人是为修行;从时间上看,樵夫文人未必能长年山居,有时文人还以此为饵,期待当权者“愿者上钩”,而寺僧则是长年山居;从意愿上看,世人居山有时是被动躲避災难,而寺僧是为了更好的修行悟道。永明延寿禅师的诗形象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活得忙处悠闲,淡处有味,必须道情貫通。道情贯通了,才得了然禅的旨趣。看看那些山上樵夫、溪边钓客、茅屋文人,虽然看上去闲散得很,可是并不能象永明延寿禅师那样,体味到身居山林修行的个中三味。
  寺庙建于深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有助于寺僧坐禅入静,在追求领悟佛法真缔的过程中,达到空灵澄静、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也正是佛教追求与大自然息息相近溯源生命的本真。
  俗语又道:名山名寺产名茶。
  天下名山,特别是江南名山,不仅是寺僧修行宝地,而且也是茶树生长适宜之地。这里的光照、水分、温度、土壤等条件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山中烟雨绕佛寺,山中云雾覆佳茗。古刹和佳茗与山共融,造就了僧人与茶结缘的得天独厚条件。正如明代《茶疏》说的“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
  茶与僧人结缘还在于僧人对茶自然功效的利用。茶性纯洁淡泊,有提神醒脑之效,有助于静思修禅。品茶于清淡隽永中完成自身人性升华,习禅于净心自悟中求得超越尘世,两者于内在精神上高度契合。因此,饮茶很受僧人喜爱。
  中唐以后,众多寺院推行农禅制度,茶在寺院广为种植。寺僧不断总结茶树栽培、采制技术,名品茶时有出现。唐代诗人就曾盛赞僧侶的制茶技术:“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古代寺庙已是生产茶叶、研究制茶技术和宣传茶道文化的中心。因此,很自然地出现了名山名寺产名茶的现象。
  名山名寺产名茶,不胜枚举。如江南的九华、普陀、峨眉、云居、武夷、天目等,金陵的栖霞、牛首、紫金、清凉、老山等,其制茶技术、茶品风味之高,历来为世所称道。正所谓:
  名茶非凡品,韵味令人忆。

 

 

  上一篇: 茶道通禅道 名山尊径山
  下一篇: 峨眉秀色峨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