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古寺介绍
 一、恢复清凉寺的缘起  南京清凉寺,始建于南朝,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清凉山即因寺而得名。作为南唐首刹,鼎盛时期的.. < 详情 >
您在的位置:首页 / 理海法师 / 文集 / 讲座  
讲座
2014年1月13日南京市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大组发言

发布单位:理海  发布时间:2014/1/15 19:39:43  浏览量: ( 5018 )
                                       以博大圆融的佛教文化助推人文绿都建设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大家好!
        市委市政府若干年前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人文绿都的愿景。这是一幅具有宏观视野、战略考量和文化精神的城市蓝图。在此,我想从最具传统底蕴和历史特色的佛教文化角度谈谈对这一愿景的思考与期待。
        一、需充分发挥佛教文化的社会功能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建设人文都市,应该从三个方面强化佛教对社会的教化与关怀:
        1、慈悲祥和的安民济世功能。自古以来,佛教在孝亲报恩、济世兼善等人文精神和养老扶弱、济贫赈灾等社会慈善方面的教化深入人心,有益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谐。
        2、止恶扬善的心灵净化功能。佛教所倡导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完全致力于道德人心的净化,是从根本上启发人们认识生命、情感和物质的关系,倡导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清净的生活方式。
        3、丰富深厚的文化艺术功能。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必将继续为人类文明积累更多的精神财富。
        二、要勇于担当佛教文化的社会责任
        当前,人类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尤其是我们这个承载着悠久历史和伟大梦想的国家,多元的社会格局、滑坡的伦理道德、污染的生活环境,使得人们的生存压力日益增大而安全感、幸福感日渐缺失,亟需从根本上加以扭转。这正是佛教文化必将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些责任主要在于对传统与道德的唤醒和引领,以及对民主与科学的契合与支撑。佛教尊重生命、孝亲报恩、明礼诚信、少欲知足等诸多观念,在中国社会有很深的根基和影响,而“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智慧特质又非常契合现代社会理性、民主、平等、宽容等价值观念,也特别能够从容应对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格局。因此,佛教文化当仁不让,要以慈悲和智慧引领社会走向光明的未来。
        三、应精准把握佛教文化的现实落点
        历史悠久、积淀丰厚的古都南京将实现“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发展蓝图的支点确定为“文化”,无疑具有世界的眼光和担当的魄力。在这个意义深远的进程中,如果能够精准把握着力点,以佛教文化博大圆融、悲智双运的教化功能来助推这座历史名城的建设,必将收到不可思议的功效。
        市委市政府在这方面的远瞻宏略已经有目共睹。一个个堪称大手笔的规划定位准确,陆续呈现出难以估量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展示了地域特色、历史沉淀和文化自信。现前可喜可嘉,未来值得期待。
        然而,要落实佛教文化的社会功能和责任,赋予丰富的历史遗存以深刻的时代内涵,就一定要倾力投入并精准把握弘扬祖庭文化(如三论宗祖庭栖霞寺、天台宗祖庭瓦官寺、牛头宗祖庭牛首山、法眼宗祖庭清凉寺、律宗祖庭古林寺、民国佛教中心毗卢寺)和建设大遗址公园的规模与矢量。除了尊重传承、敢于创新的理性和勇气,有两个问题不能回避:
        1、必须有整合互补、共进共赢的意识,避免单行独进、自我削弱;
        2、必须重视适应性,鼓励现代化,同时保持超越性,防范世俗化。
        拿正在推进的石头城大遗址公园及法眼祖庭清凉寺来说,在设计和规划上,应关注其在区域文化内与其它亮点的呼应,突出不同的历史特色和禅宗韵味,遵循简单、质朴、开放、和谐的原则,表达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等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理念,以适应现代都市人群的审美品位和精神需求;在推进和落实上,应保障寺院清净超越的宗教特色,避免因过多的行政归属、经济契约等世俗压力影响其精神引领的高度和纯度。个中分寸,教内教外均需审慎把握。
        总之,随缘契机、如理如法地发掘南京佛教文化资源,对于加快推进人文绿都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至关重要,这也正是理海及所有出世行者到这里来参政议政的入世意义,即我们共同的不朽目标——“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