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南泉普愿禅师)师拈起毬子问僧:“那个何似这个?”对曰:“不似。”师曰: “甚么处见那个,便道不似。”曰:“若问某甲见处,和尚放下手中物。”师曰:“许你具一只眼。”
译:南泉普愿禅师拿起毬子问僧人说:“那个和这个相似吗?”僧人回答说:“不似。”南泉普愿禅师说: “什么地方见那个便说不似?”僧人说:“如果要问某甲的见解,和尚放下手中的物。”南泉普愿禅师说:“认可你具有一只眼。”
解:这是南泉普愿禅师考验一位僧人见解的一则语录。他拿起毬子来问僧人,说:“那个和这个相似吗?”普愿禅师所说的“那个”是指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清净自性。心性无名无相,所以很多禅师用各种东西来比喻自性。普愿禅师也用毬子来比喻自性。僧人回答说:“不似”如果似则成佛有形有相,所以说不似。
普愿禅师为了进一步考验这位僧人的见地,所以接着问:“什么地方见那个便说不似?”自性无形无相无有方所,横穷十方,竖遍三际,但寻找它却了不可得。如果有见的地方则成为有形有相,也就不是横穷十方,竖遍三际了。这僧人也已经看出普愿禅师本意是来考验他的见地。没有直接回答南泉禅师所问,而是直接说出了普愿禅师目的:“如果要问某甲见解处,和尚放下手中的物。”普愿禅师是出家人,是代表清净梵行之相,没有丝毫染着。就象自性原本无染的清净之相。当普愿禅师手中拿了毬子,就象心中多了一份执着和挂碍,染污了自性本来的清净之相,而成为无明烦恼之相。当普愿禅师放下手中的毬子,就象放下心中的那份执着和挂碍,又恢复了自性原本的清净之相。所以这位僧人回答说他所见处,如同南泉禅师放下手中的毬子。
通过两番问答,普愿禅师认为这位僧人对心性具有一定的见解和悟入,所以对僧人说:“认可你具有一只眼。”这里所说的“具有一只眼”是具有般若智慧的法眼,能够辨别一切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