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师问僧:“近离甚处?”云:“南方。”师举柱杖云:“彼中老宿。还说这个么?”云:“不说。”师云:“既不说这个,还说那个否?”云:“不说。”师召:“大德。”僧应:“诺”师云:“参堂去。”僧便出。师复召云:“大德。”僧回首。师云:“近前来。”僧近前。师以柱杖头上点一下云:“去”
译:慧寂禅师问一位僧人:“最近离开什么地方?”僧人回答说:“南方。”慧寂禅师举起柱杖说:“那里的老宿还说这个吗?”僧人回答说:“不说。”慧寂禅师说:“既然不说这个,还说那个否?”僧人回答说:“不说。”慧寂禅师召唤:“大德。”僧人答应:“是。”慧寂禅师说:“到参堂去。”僧人就出去。慧寂禅师又召唤:“大德。”僧人回过头来。慧寂禅师说:“靠近前面一点来。”僧人靠近到前面,慧寂禅师用柱杖在他头上点了一下说:“去!”
解:古人接引学人都是应机施教,施教之前先要鉴别学人的根机,然后根据根机进行施教点拨。这是慧寂禅师考验鉴别一位来参学僧人根机过程的语录。
他问这位僧人:“最近离开什么地方?”这种问话的方法是很多禅师点拨来参的人常用的方法,根据被问的人回答,然后随机点拨。被问的人根机不同,所回答的也不同。有的直接回答自己心中当时的见解,有的就如实回答他最近离开的地方。这位僧人回答说:“从南方来。”从这则语录的整体来看他所回答“从南方来。”就是如实的回答了他最近所离开的地方,并没有太深含义。
当慧寂禅师听了僧人这样的回答,进一步鉴别这位僧人的根机,就举起拄杖问他说:“那里的老宿还说这个吗?”这里拄杖是比喻一切众生所本来具有的清净自性。他举起了手杖问这位僧人。意思是说那里的长老们还说众生心性吗?这位僧人并没有理解慧寂禅师的意思,就回答说:“不说。”
慧寂禅师听他的回答,并没有准确了解这位僧人的见解情况。于是接着又问说:“既然不说这个,还说不说那个?”这里所说的“那个”也是指一切众生所本来具有的清净自性。这不过是换了个问话的方式。这位僧人听了慧寂禅师的问话,仍然回答说:“不说。”听了他的这样的回答,却给人感觉即象是彻悟心性的禅师,没有一丝一毫执着的样子,又象是一个对禅一点不懂的外行。他这样的不显山也不露水的回答让人更加难以捉摸。
慧寂禅师为了进一步对他了解,于是接着召唤:“大德。”僧人答应:“是。”通过这次一呼一应的对话,慧寂禅师对他的见解开始有所怀疑,所以顺口说:“到参堂去。”僧人听了慧寂禅师的这样安排准备就要出去。就在僧人将要离开的时候,慧寂禅师又一次召唤:“大德。”僧人回过头来。通过这两次对僧人的召唤,慧寂禅师基本确定他是一位不懂禅的外行,但是还不是十分确定,所以慧寂禅师接着对他说:“靠近前面来一点。”僧人靠近到慧寂禅师的前面,慧寂禅师用柱杖在他头上点了一下。通过对僧人头上的最后一点,慧寂禅师终于确定这位僧人,是一位对禅一点都不懂的外行,于是就对他说:“去!”所以云门文偃禅师对这则语录点评说:“仰山若无后语争识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