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峰宗密禅师在遂州道圆门下欣然契会
发布单位:董群 发布时间:2016/3/12 12:44:14 浏览量: ( 3107 )
宗密禅师(780—841),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唐代荷泽系禅僧,华严宗第五代祖师,出身于富裕家庭,但父母早亡,使其较早地思考人的生死问题,他本来是学习的儒家经典,但是找不到他思考的问题的答案,7岁开始习儒,一直到18岁,都是习儒的阶段,19岁开始偏向于佛学,自己找了一些因果报应和唯识学的一些资料来阅读,但是也没有真正解决他心中疑问,又回到儒学,准备科举考。直到25岁那年,他到遂州的一个儒学的义学院去,正好有一位荷泽系的禅僧道圆禅师也来到遂州弘法,宗密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忽然想到去拜访道圆禅师,去看一看、听一听,他发现道圆禅师气象非凡,“俨然若思而无念,朗然若照而无觉。”(《圭峰碑》)道圆禅师的这种“一心皎如,万德斯备”(《宗密致清凉国师书》)的气度 ,让宗密心有所动,于是就向道圆问法,没有预料到的是,他在道圆门下开悟了,“一言之下,心地开通。”(《圆觉经大疏•本序》)宗密形容这种开悟的因缘,非常难得,“问法契心,如针芥相投。”(《圆觉经大钞》卷一之下)什么叫“针芥相投”?一般的解释,如同磁石吸铁针,琥珀能黏芥子,以此比喻双方言语、性情、意见等相投合。但是禅家的解释,则是芥子投于针锋,投出一粒芥菜籽,正好投在针尖上,形容禅师和求法僧之间的殊胜的因缘。开悟之后,宗密决定改儒归佛,落发披缁。至于是在哪一句话下开悟的,宗密自己没有记载,别的资料也没有说。
出家的当年,宗密就受了具足戒。有一天因为做佛事的关系,在一位居士家得到了一部《圆觉经》,宗密才看了几页,便非常欢喜,他觉得平时思考的问题,此经有了清楚的解释,他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告诉了道圆禅师,道圆觉得自己已经无法再指导他了,宗密的长进太快了,于是推荐他外出游方,不要停滞在四川的一个角落里。
在游方的过程中,宗密拜访了一些著名的僧人,对他都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有一次在湖北襄阳一带,一位生病的僧人在临灭前,把自己携带的华严四祖澄观写的《华严经大疏》和《华严经大疏钞》送给宗密。宗密一看,心中的所有疑问全部没有了,并决定到长安去拜澄观为师,在襄阳就向澄观写信,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拜师的想法,而澄观接到宗密的信之后,回信称他为“法子”,接受他为自己的弟子,认为能够传承华严大法的,也只有靠宗密了。
宗密自己在给澄观的信中谈到自己开悟的三个递进层次,一是在道圆门下的心地开通,二是因为读了《圆觉经》下之后的见解提升,达到义天朗耀的境界,三是读澄观的华严类作品之后达到了豁然无隔的境界。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