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赵朴初先生诞辰110周年
2017年11月,是赵朴初老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南京文化学者葛长森(道森)因夙缘所系,相约由其负责编纂清凉史志,留存后世。其间偶得赵朴老与清凉山清凉寺的相关史料,悉馈于我,弥感珍贵,忽然忆起曾与朴老结缘的点滴往事,诚挚为文,供养大众,聊以为念。
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及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院长等职。很早以前,大家就亲切地称他为“朴老”。
朴老与南京因缘殊胜,感情深厚。他现存最早的一首诗即写于南京,题为《宁沪列车中作》:“冷意初凝借茗浇,重围袭耳语嘈嘈,空山践约知何日,独向人群味寂寥。”在开往南京的列车上,杂嘈不宁,天气又冷,他只有泡上一杯热茶来驱寒、静心。
1931年4月,中国佛教会从上海迁到南京毗卢寺,毗邻总统府。朴老任理事,有一段时间工作生活于此。那时,他不愿踏入府门结交权贵,更乐意与布衣雅士往来逸心。
家住浮桥的方济川是中国佛教会的常客,与朴老是安徽太湖同乡,两家还是百年世交,朴老非常钦佩方济川的诗情才艺。
当年,方济川常登临清凉大道场内善庆寺的扫叶楼。1934年秋,他忧心时世,赋诗吟词,撰写了一幅对联:
旧地重游,听风雨滿城,三径就荒谁扫叶;
名山无恙,望东南半壁,万方多难独登楼。
此联气韵苍凉,充滿了关注国难时局的深沉情怀,时任善庆寺住持的寄龛和尚赞叹不已,请方济川写成条幅,悬挂于扫叶楼正厅板壁的一侧,正中则是半亩龚贤所画的扫叶图。
不久,朴老登临扫叶楼,看到此联,品味出方济川楹联的过人才华,又见来扫叶楼的游人读之,无不称赞,立即在当时的上海报刊上撰文,高度评价这幅对联,誉之为当时金陵屈指可数的好楹联。
朴老与前辈布衣诗人方济川神交如斯。
1958年,朴老随全国政协一个参访团来南京,其间抽空到龙蟠里去看望前辈诗友、清末民初的金陵名士顾云的遗孀。巧的是,文坛旧交、著名书法家高二适也在顾家,老友相见,分外高兴。
高二适与朴老分别已有五年,见面后,就提出去品尝附近清凉山扫叶楼的素食,称那儿的素食尤其是麻油素浇面味道极其鲜美。两人又拉上顾家长子顾传贤同去。那天下着沥沥细雨,凉风阵阵,苍郁翠绿的清凉山被笼罩在迷蒙的雨雾里。
“一径风声飞落叶,六朝山色拥重楼”,朴老边吟诵古人称颂扫叶楼的名句,边走进山门。当他在扫叶楼墙壁上,见到方济川的楹联还在,睹物思人,朴老感慨万千。
那时,物质匮乏,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计划,主粮供应勉强果腹,豆类副食品供应较为紧张。因此,扫叶楼比丘尼做的素面广受欢迎,一是口味特好,软硬适中;二是分量充足,绝不扣斤少两;三是免收粮票,一大碗素面两角两分钱。
三人围桌坐定后,高二适点了四碗素面,八只素馅包子,一盘素鹅。面点和素鹅上桌后,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色香具备。朴老夹起一筷子面条入口品尝,连连点头笑说:“味道真好,堪比上海玉佛寺的斋面啦!”
1985年深秋,朴老来南京参加一个学术活动,因念念不忘扫叶楼的素食,便约同来开会的三位友人择日来到扫叶楼。
古意盎然的扫叶楼已修葺一新,窗明几净。主楼设有茶社,供应瓜子、糖果等。朴老等人要了一壶雨花茶,享受着城市山林胜地独有的幽静。令朴老惋惜、伤感的是,善庆寺扫叶楼里未见僧尼,墙壁上方济川题写的楹联也不见了(文革中被焚毁)。另外,这里已没有素面供应,很是扫兴。
这时,有人告诉他们,山门外东侧有家素菜馆子。时近中午,朴老等人即来到此间。这里不是僧人打理的素菜馆,朴老点了素什锦、罗汉观面、素刀鱼等六道菜。他们对素刀鱼很赞赏,三条“鱼”横放在青花瓷盘里,油酥起皮,色泽鲜润。朴老告诉两位友人,此菜是用山药泥捏制而成的,还介绍了素食有宫廷素食、寺院素食、民间素食三大流派。
朴老让服务员请来厨师,夸他手艺不错,做出的素食很有些绿柳居的味道。厨师是一位中年胖汉,告诉朴老说曾在南京城北一家素菜馆工作过,有点基础。
经历了文革,南京寺院多被毁或被占。为了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和修建寺庙,朴老多方奔走,不辞劳苦。仅为恢复金陵刻经处,朴老先后九次来南京协调处理。南京的栖霞寺、灵谷寺、鸡鸣寺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朴老说“古寺富文物,护持赖僧侣。”他赞赏已恢复的南京的几座古寺,“喜今殿宇重开启,稀有因缘好护持。”
其实不仅对南京,全国各地寺院的恢复,朴老也都放在心上。
清晰地记得1990年,我刚到中国佛学院读书,故乡甘肃武威海藏寺(也是我披剃出家的寺院)百废待兴,师父嘱我向中佛协递交全面落实宗教政策,彻底恢复海藏寺的相关资料。我将资料亲手递给朴老时,以为给老人家添了麻烦,忐忑不安。没想到朴老非但没有蹙眉,反而高兴地表示,武威是古凉州,历史上的佛教重镇,寺院的落实刻不容缓!那时的感动真是永志难忘。
金陵在历史上曾是南方佛教的中心,清凉寺是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祖庭,佛教的全面发展怎么能少了一花五叶之一的清凉寺呢!1985年朴老来清凉山扫叶楼,没见到僧尼,又见清凉寺已毁,深感遗憾,期盼能尽早恢复这座千年古刹。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道义期同铁肩担,清凉喜共扇禅风。”前一句语出明代嘉靖南京兵部员外郎中杨继盛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后一句就点出了禅意清凉。这两句诗抒发了愿与大家一道为恢复禅寺、振兴佛教发挥力量的心情。
朴老对文益禅师在清凉寺创建法眼宗甚为崇敬,所著《中国佛教》一书中,很精到地介绍了创建于清凉寺的法眼宗:
“中国佛教禅宗之一属南宗青原法系。五代僧人文益(885——958)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清凉院创立。他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大法眼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该宗在五代初极盛,宋中叶衰落。禅风兼有云门、曹洞两家之长,自成一体。”
朴老一生数十次来南京,热爱这里的山水城林。
1988年秋,朴老还曾在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为我们第三届学僧讲爱因斯坦的佛教缘起论。那时我出家才两年,初到南京,进入佛学院,老人家的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那是菩萨一般的睿智与慈祥。
可以说,从那时起,朴老在我心目中,既非高高在上的官员,又非一般老居士、老修行,而是一位和蔼可亲、博学善巧的前辈,也是我终身的师长。
1993年1月,朴老再次来南京,视察佛教名刹,趁空于2月2日游夫子庙。他已63年没到过夫子庙了,感慨“六十三年弹指过,往来多少烟云?”他在当天的诗作中写“虎踞龙蟠千古颂,辉煌更见而今。”称颂金陵的“虎踞龙蟠”雄伟气势。
所谓“虎踞龙盘”,指的就是紫金山这条“龙”和清凉山这只“虎”。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石首山,吴主孙权在此建立石头城,作为江防要塞,故金陵又有石头城之称。
1994年4月,朴老又来到夫子庙,称赞这里的素食,又一次写到石头城:“珍馐盘助一壶清,冠冕石头城。”
1997年11月,朴老再次来南京,参加多项活动后,赋诗曰:“六十年前梦屡经,纵横风雨石头城。今朝喜与良朋对,日丽风和意志新。”
朴老多次在诗词中写到“石头城”,盛赞古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0年5月21日,九十三岁的朴老世缘已尽,撒手西归。不可思议的是,他曾投入极大精力,如今焕然一新的金陵刻经处经房舍前,一株根深叶茂的高大香椿古树,竟同时枯萎了树冠西侧的一半,可谓天地哀悼,草木含悲。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老人的是,在诸多有缘人的关心支持下,法眼祖庭南京清凉寺已于2009年正式恢复,目前正处于整体规划、推进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充分考虑佛教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寺院与园林相融入,信众与游人共分享等多种元素,不仅努力把清凉山厚重的历史文化挖掘、展现出来,更要让禅文化的传续广利世间,焕发生机,永续功德。
如此,朴老及所有清凉有缘的前贤往哲,一定会为古都有清凉,法眼透心愿而含笑于常寂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