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佛教文化 彰显道场特色
——2017年省佛协述职报告
理海
2017年是充实而丰富的一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即将实施,给佛教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就个人而言,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搬迁新址;国家宗教局在南京召开了宗教院校工作座谈会;市佛协举办了成立六十周年庆祝活动;法眼祖庭南京清凉寺建设进入实质性筹备阶段……作为这一切的亲历、参与和见证者,我感触良多。
回顾一年来,全省佛教界深入学习习主席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不久前,李国华局长在省佛协六次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切中时弊的指导性讲话,还有周伟文副局长对今后五年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佛协的工作真是任重道远!
因为刚进入省佛协,全无履职经验,所以只能汇报一下自己立足于清凉寺的一些所思所想,向各位会长、大德、法师讨教,敬请指正。
一、发掘文化内涵 完善道场功能
南京清凉寺自2009年恢复以来,始终坚持佛教弘法利生的传统,致力于建设如法如律的道场,注重佛教对社会的教化、对道德的滋养、对法治的支撑,希望能为新形势下的佛教文化建设作些有益的尝试。回顾所得,主要有以下三点:
1、立足靠自律
习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同理,佛教要在世间弘法度生,也必须以优良的道风自重自律,沉稳立足。
清凉寺历史悠久,但恢复迟,规模小,僧众少。基于此,我始终认为,加强学习、搞好教风建设才是凝聚信众、中兴祖庭的立足之本。进而明确了“建设有形有相的道场固然很重要,但建设人们心中无形无相的道场更加重要”的理念,强化寺院以僧人为主导、义工为辅助的管理原则。
同时,我自己也不敢懈怠,坚持佛教重大节日、初一十五及放生都“应时所需”,为大众作随缘开示,坚持每年出版一本《清凉菩提路》;所著《佛教课诵要义辑》先后在金陵刻经处、弘化社、宗教文化出版社分别出版,社会反响良好;认真履行市政协委员及区政协常委、区慈善大使的职责,积极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特别是公益文化活动,如书香南京、禅诗诗书画研讨等。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这就是我们行走在菩提路上的平常姿态。
2、提升靠引导
习主席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宗教工作要“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寺院也应该是管理与引导并重。
从《清凉寺义工同心守则》,到每年一个凝聚共识的修行重点,再到叮嘱处理好家庭、工作与事业和学佛三者之间的关系……义工来自社会各界,每个人的善根、福德、因缘迥异,特别需要善巧的引导。
有感于部分僧青年和居士受不良世风影响,知见不正和礼仪欠缺,我利用2017年的暑假,对善因法师《学佛行仪》进行疏理和注释,编写了《学佛行仪导读》,纳入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的基础教材,现已由弘化社刊印。
在有效引导下,清凉寺义工的自主培训也日益成熟,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佛教基本知识,佛门基本礼仪,学会感恩融入大众。这样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使得一支有信仰、有朝气的义工团队不断成长。
3、发展靠担当
无论是寺院的社会影响还是义工的良性发展,都需要广大僧信具有担当的勇气和力量。
清凉寺始终以恭敬心营办日常法务,使之井然有序,规范庄严。并日渐形成传统的特色活动,如文殊圣诞为广大学子的祈福,重阳节以关怀老人为主的“清凉文化日”等。在清凉寺这个平台上,“清凉之声”合唱团、医务咨询、禅茶供养、书法研习班……各展风采,清凉素斋更是多年来广结善缘、广受赞誉。
寺院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及新发布的寺徽标志(LOGO)都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肯定,充分发挥了新媒体在传播佛教文化方面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法眼祖庭的文化内涵。
所有这一切,都是靠有缘人的直下承担。
二、回归佛教本怀 维护清净道风
进入省佛协,面对新的工作和要求,我是谨慎而又开放的。谨慎是承担佛教事业的庄严所必须,开放是顺应时代的迅猛发展所必须。
作为秘书长,将来的工作重点是协调、落实会长交办的各项工作,参与策划、记录、整理各类经验和成果,因此,我给自己预立了几项原则:
1、以制度安僧
在新的时代,传承佛教优良传统,坚守佛门家规,是每一个道场都必须尽到的责任,是对佛教自身,更是对人类、对众生的使命。应坚持不懈地推进依法治寺,内修三学,外显三风(严谨律风、端正道风、兴盛学风),内炼僧人素质,外树佛教形象,坚持“六字”方针,坚持去商业化,导俗而不媚俗,维护佛法的清净与尊严。
2、以圆融处世
寺院总体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重视适应性,鼓励现代化;保持超越性,防范世俗化。
寺院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城市或山林、规模的大与小,重要的是各尽其能、各尽其妙。要在如法如律、严守戒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寺院的历史文化特色,讲好精彩的佛教故事,感染大众、教化大众。
3、以文化铺路
习主席曾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广大僧信应将佛教文化的自信贯穿于寺院建设发展及一切法务活动。
佛教尊重生命、孝亲报恩、明礼诚信、少欲知足等诸多观念,在中国社会有很深的根基和影响,而“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智慧特质又非常契合现代社会理性、民主、平等、宽容等价值观念,也特别能够从容应对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格局。因此,佛教文化当仁不让,要用慈悲和智慧引领社会,走向更好的未来。
4、以慈善结缘
佛教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慈悲祥和的安民济世、止恶扬善的心灵净化以及丰富深厚的文化艺术等方面。特别是孝亲报恩、济世兼善等人文精神和养老扶弱、济贫赈灾等社会慈善方面的教化深入人心,大有益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谐。所以,佛法的弘扬,当与慈善利生并进,以慈善广结来缘,以慈善化导众生。
以上汇报只是粗略的回顾与思考,不够深入、细致,希望今后能在各位大德、同仁的指导、帮助下,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不负有缘。
阿弥陀佛!
二〇一八年一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