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曾任宰相的王安石晚年隐居金陵。半山园是他的住所,钟山定林寺是他的读书处,清凉寺则是他迎来送往朋友的接待、休憩之地。这缘于清凉山下秦淮河的石头津是进出金陵最主要码头,清凉寺环境清静,住持是他好友。
王安石从钟山到清凉山,有时骑马,有时骑驴。马是宋神宗賜予的,驴是自已买的。
纵情山林,寻山问水是王安石一生的喜好。他喜爱清凉山自然人文风景,年年都要来这里,甚至睡梦中还念叨:头发白了,趁还走得动,要多去看看。他写道:“青灯照我梦城西,坐上传觞把菊枝。忽忽觉来头更白,隔墙闻语趁朝时。”他登清凉山顶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其中云:“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他还写了一首抒发吊古忧今的诗《和金陵怀古》:“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滿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渗渗塞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同,人心无复更风流。”他从眼前的萧瑟秋景,追念南唐灭亡的历史,再看看今日宋朝的时局,发出了“故国凄凉谁与同,人心无复更风流”的感慨。
王安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与朋友相往来,是他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与朋友道义相交,视之为知己,引之为同道,待之如手足。王安石与好友黄吉父相別,曾写《送黄吉父入京题清凉寺壁》《送黄吉父》两首诗相送。他写道:
熏风洲渚荠花繁,
看上征鞍立寺门。
投老难堪与公别,
倚岗从此望回辕。
岁晚相逢喜且悲,
莫占风日恨归迟。
我如逆旅当还客,
后会有无何得知。
与朋友相别,何时才能再相见呢,王安石发出了“后会有无何得知”的感叹。他在清凉寺山门口看到黄吉父骑上马即将离别,“难堪与公别”,不忍心与友人分别,盼望好友能早日归来,“倚岗从此望回辕”,他要在清凉山岗等侯黄吉父好友早日回来啊。
王安石在清凉寺写有十多首诗,其题目有《清凉寺白云庵》《与天鹭宿清凉寺》《送天鹭至渡口》《送黄吉父入京题清凉寺壁》《清凉寺送王彥鲁》等。从诗题看出,王安石在清凉寺接待朋友,晚上与朋友住宿于此,还随心意把诗题写在寺院墙壁上,这都反映了他与朋友的友情,与清凉寺寺僧交往密切和对寺院的深厚感情。
王安石晚年对佛教虔诚信仰,结交高僧,为《金刚经》作注,吟诗参禅,这些成了他寂寞生涯的一种抚慰。他写清凉寺是:
庵云作顶峭无邻,
衣月为衿静称身。
木落岗峦因自献,
水归洲渚得横陈。
白云飘浮在寺院上空,寺庙与山峭为邻,山上树林与寺庙作伴,一条河在不远处流过,清凉寺多么清静,真是出家为僧的好地方啊。王安石羡慕僧人隐居山林念佛坐禅的生活。
王安石从秦淮河码头接到外地朋友后,即安排到清凉寺来,与寺僧、朋友一起茶叙,听住持说佛论禅。王安石深有感悟,他在《清凉寺送王彥鲁》中写道:
空怀谁与论?梦境偶相值。
莫将漱流齿,欲挂功名事。
人世间聚散不定,至亲不能常相守,好友不能常相见。王安石写“空怀”“梦境”,悟出万事皆空,诸缘如梦,不可有执著。是身是幻,至亲至友是这样,“功名”也是如此,世间一切皆无可留恋。这首诗反映了王安石坦然的心理。与这位朋友临别时,他在《送王彥鲁》中写道:
北客伶同姓,南流感似人。
相分岂相忘,临路更情亲。
同为姓王的一对好友要分别了,怎么会相忘呢,我们已结下深情厚谊,分别的路上,没有了伤感,有的是乐观的情绪。王安石以达观心态看待别离,铺演了一种新的意境,这或许与他访僧习禅,将禅宗精神应用于别离之际不无关系。
王安石是爱茶之人,在任宰相时就说过“茶为之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他隐退金陵,身体有病,宋神宗没有忘记他,常賜给他中药及北苑茶。他接待来客,用皇帝赐予的北苑茶与客人品茶谈禅。他曾写道:“与客东来欲试茶,倦投松石坐欹斜”“深寻石路仍有粟,持以馈我因烹茶”。他还将北苑茶寄给远在洛阳的弟弟,并附诗:“石城试水宜频啜,金谷看花莫漫煎。”诗里写“石城试水”,很可能他在清凉寺与寺僧品茶论禅时,有过用石头城下水沏泡北苑茶之事。
王安石嗜茶,不爱喝酒,但在清凉山却留有一个饮酒趣事。有一次,他与郑侠在清凉寺相遇。郑侠年幼家贫,少时苦读,才学长进,王安石推荐其做官,但后来郑侠成了王安石政见上的死敌。郑侠因罪被外放,后也回到金陵。两人相见,王安石不计前嫌,郑侠也尊重王安石,相见喝酒,不便在清凉寺,就到一农户家。王安石不善酒,多饮了几口,说:
酒逢知己千杯少
郑侠也悟出此意,回道:
话不投机半句
这个被后人常用的对联即出于此,成了人们评判情感的一个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