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古寺介绍
 一、恢复清凉寺的缘起  南京清凉寺,始建于南朝,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清凉山即因寺而得名。作为南唐首刹,鼎盛时期的.. < 详情 >
您在的位置:首页 / 禅茶一味 / 清凉茶语  
清凉茶语
佛门清凈施

发布单位:葛长森  发布时间:2017/4/27 7:00:37  浏览量: ( 2857 )

   

  寺庙施茶,大体有两类:一类是常年永久性的,施茶地点固定,通常在寺庙前廊一侧设置茶台,或在交通要道的路边建造茶亭。另一类是法会、庙会期间,临时性的设置茶棚或茶摊。
  旧时,南京南郊、西郊的大道旁都建有茶亭,知名的有大士茶亭等。
  明朝初年,一部分士兵解甲归田当了农民,来到长江南岸的江东门外和沙洲圩。这些人利用江河湖塘种菜捕魚,后来这里的菱角、茭瓜、藕、莲蓬、鸡头果、芋头、茨菰、茭儿菜等很有名气,被称为“水八鲜”。每年夏秋之际,农民挑担徒步将水八鲜送到水西门集市去卖,途中要在大士茶亭这块有树荫的地方换肩歇脚。
  大士茶亭原先无名,离这里不远处有一座观音大士庙,庙里和尚耳闻水八鲜盛名,见挑担歇肩的农民汗流夾背,口干舌燥地在此栖息。他们顿生建亭供茶之念,做功德和修为。不久由庙里和尚出资兴建的茶亭落成在农民经常歇脚的地方。
  该亭四柱顶立、无墙、茅草铺成的亭顶。亭内摆有石桌石凳,还备有瓦钵凉茶供农民饮用。农民感激和尚的慈悲心,便将这座茶亭以“大士”号名称呼。后来有人在亭旁竖立碑石,上刻“大士茶亭”四个大字,为城西一方醒目的地名标志。
  数百年来,屹立在路旁的茶亭,路人至此劳累可以小憩,风雨可以暂避,日夕可以安歇,焦渴可以茶饮,为民众带来温馨。此亭在战火中被毁,后来不断拓路,没有了踪迹,现仅存其地名了。
  清代、民国时,清凉山地藏会的施茶台及茶棚很有名气。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是金地藏圆寂和成道的日子。清凉寺、小九华寺等寺庙有“盂兰盆会”、“水陆法会”、“打地藏七”等佛事活动,还将清凉山间各小庵的佛像汇集到小九华寺,称为“朝山进香”。清凉山地藏会一般是在农历七月二十八开山门,清凉山上旗幡飘扬,山道上人挤如蚁,香客云集。
  清凉寺、小九华寺等各个寺庙的僧人在寺院山门外设置施茶台。施茶的炊具,主要是紫铜大茶壶,烧沸水后,将开水倒入小水缸,缸内有用布袋包好的茶叶,茶汁泡出后,用葫芦瓢勺打水,那时没有茶杯,但备有斜切的竹筒,放置桌上,供香客饮茶时使用。
  见寺庙僧人摆放施茶台,一些信众也沿山道旁搭起了大小不一的茶棚,提供茶水以供香客解渴。有些商贩也参与搭茶棚,还精心作了装饰。茶棚内张挂灯彩,上悬地藏王菩萨像,旁列十殿阎罗像,茶棚内放有各种香烛及木、竹小玩具,清凉山土特产,提供香客游人欣赏或选购。这些茶棚从城南的大中桥一直摆到清凉山下,延伸七、八里,十分壮观。史籍载:“七月晦日,清凉山有庙会,沿途茶寮密布,高悬灯彩,供应香客,结欢喜缘。”解放初的几年,清凉山地藏会活动仍很兴盛。
  历史上,清凉寺僧人在寺内还阳泉旁也设有茶台,以此泉饷客。自2009年6月20日清凉寺恢复以来,寺院依然坚持每天为香客、游人免费提供茶水,没有中断过。在流通处旁,放置着一个开水保温箱,还备有小茶杯。义工们经常配制应时的营养茶水供客。这天,路过流通处,又见到开水箱旁一块“清净调柔汤”的小告示,告诉人们茶水中的配方及其功效。
  佛教讲慈悲为怀,济世度人。所谓“慈”,就是给予众生安详和喜悦;所谓“悲”,就是帮助众生减轻烦恼和痛苦。 慈悲心是世界上最宽大的心。佛家怀有一颗普度众生的善心与慈悲心,令世人敬佩和效仿。
  佛门清净施。一处小茶亭,或一个施茶台,看似普通,但那一杯杯暖心的茶水,却能普结善缘,广施大众。
  佛说“大慈大悲,功德无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我们世人为何不能慈悲为怀,善行天下呢?它或许只是你生活的点滴,却能折射出人性耀眼的光芒。
       

      

 

  上一篇: 茶煎谷雨春
  下一篇: 茶 书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