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
清凉古寺介绍
一、恢复清凉寺的缘起
南京清凉寺,始建于南朝,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清凉山即因寺而得名。作为南唐首刹,鼎盛时期的.. < 详情 >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发布单位:葛长森 发布时间:2017/3/30 6:39:32 浏览量: ( 3037 )
从清凉寺后面的山路攀登,即可至山顶。山顶海拔仅63.7米,但却是清凉山的最高处。历史上这里曾建有翠微亭,是南京城西观景的最佳处。向东南可远眺都市的宫阙街巷,向西北望去长江历历在目。宋代有人评之:“翠微之景,实甲于天下。”
秋日的下午,来了十多位佳丽茶友,茶禅院在这里举办秋日茶会。天高云淡,山中微凉。草木拥翠,银杏叶开始泛黄。
茶席布好,茶友们围席而坐,品尝的是老白茶。茶艺师泡茶,大家凝神屏气,看那白茶在杯中上下飘浮。开汤,幽细绵长。喝了三泡,还是醇活清甘。五泡后,依旧药香久留。
茶好,大家兴致也高,爭相拍摄留影。有的边喝边聊,任思绪随微风飘荡。茶助人兴,随和、惬意,充滿大自然的清新和人间的温馨。
茶禅院的茶艺师真会选择茶会的地点。这里树高风轻,空气清新,茶友们于静谧中观入水茶叶的沉浮,嗅茶味的醇香,赏茶色的澄明,听山下寺钟的幽微,身心沉浸于闲雅梵音之中,一派恬静的禅境。
我喝了五泡老白茶,想到了此茶的产地福建。白茶,在宋代《东溪试茶录》中即有记载,那时的白茶称白叶茶,还属蒸青绿茶。东溪,即从今福建的松溪县,流经政和,在建瓯县汇入建溪的一条溪流。从南唐起,北苑贡茶正产于这一流域。南唐中主、后主都曾赐北苑贡茶给清凉寺僧人。
我与茶友交谈了历史上白茶的产地,又指着不远处的翠微亭遗址,告诉茶友:南唐后主李煜曾在山顶建亭,名翠微亭。李煜特别痴迷这里的旖旎风光,与小周后在这里避暑、品茶,小周后还弹琵琶给李煜听。每一次登临,都让李煜忘却了帝王所特有的烦恼,吟诵出不少优美的词篇。
听了我讲历史上李后主的故事,一位茶友情不自禁地吟诵出了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就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音刚落,另一位茶友也吟诵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是李煜《乌夜啼》词里的句子。茶友们背诵得那么熟,说明人们都很喜爱读李煜的词。
作为亡国的君主,李煜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978年七夕这天,正是他42岁的生日,却中毒而驾鶴西去。但江南父老没有忘记他:“殂向至江南,父老有巷哭者。”他在百姓中声望是高的。
李煜不是合格的一国君主,但他是位了不起的词人。也正由于有了李后主的词,虽然南唐只有39年的历史,但千古悠悠,词韵輝煌,不見凄沦,唯见光芒。
南唐灭亡后,因为李煜曾经的垂青,清凉山遂成为无数文人来此垂吊的胜地。一个朝代的逝去,在清凉山留给后人的,既有清凉古寺、还阳井,还有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在这里留下的凄恻动人的不朽词章,仿佛都在沧海桑田的历史中诉说着曾经的良辰美景,曾经的悲思愁绪。
南宋时,翠微亭曾复建,扩建成二十四楹的四面亭,后被毁。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三度游历清凉寺,也曾登上山顶,命官员复建翠微亭。亭中树了一块碑,碑心刋刻亁隆皇帝游翠微亭遗址时写的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存一简易的凉亭,但文革中又毁。
翠微亭历经沧桑。 解放后,南京知名词曲家卢前,著名词学家唐圭璋先后提议在这里建“词皇阁”,复建“翠微亭”,但都没有声息。现在,规划中的石头城大遗址公园,将在这里新建“清凉阁”。这个讯息应是对卢前、唐圭璋两位乡贤的最好告慰。
这一场秋日茶会,有好茶,有雅景,品味了茶香,也回味了历史。对这里的悠悠历史,茶友们有赞赏,也有悲叹;有感慨,也有些许伤感,“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但是大家也有期望,期盼“清凉阁”建好后,能登上楼头再来举办茶会。
茶禅院的茶艺师沉思片刻,对大家说:“下次在清凉阁的茶会,最好的日子是七夕那天,是李煜的生日又是祭日。那天,我带上一本《李煜词集》放置茶席上。茶就选用红茶,因为红茶在生命的凋萎和熏陶过程中,把天地的灵韵转换为自己的灵气,将一切美好融入到茶里,弥漫出诱人的香气,正象李煜词散发的芬芳,受到人们的喜爱。”
大家听了茶艺师的建议,纷纷赞扬她的才学知识,都很赞同她的想法。
期待那秀美的“翠微”景色再次重现。
盼望“清凉阁”建成后,于七夕那天,在此泡茶的美好时光!
上清凉山,有一路的风景。在秋日茶会上,我看到最佳的风景印在了茶友笑意的脸上,留在了她们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