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
清凉古寺介绍
一、恢复清凉寺的缘起
南京清凉寺,始建于南朝,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清凉山即因寺而得名。作为南唐首刹,鼎盛时期的.. < 详情 >
玉兰树下
发布单位:葛长森 发布时间:2017/3/9 6:40:41 浏览量: ( 3924 )
清凉小院有两棵玉兰树,植株高大,伟岸端庄,树冠丰滿,浓荫铺地。寺僧招待信众的小茶台就放置在树下。
上周,气侯转暖,经春风吹拂,树的枝头生出毛茸茸的花蕾,如毛笔头一个个顶在树梢。一周过去了,花蕾儿都露了白,更有一些花苞急不可待地开出了白色花朵。
玉兰是落叶亚乔木,树高一丈以上。根系发达,抗风力强。对二氧化硫和氯气的抗性很强,且能防烟尘,是很好的抗污染树种。花含芳香油,叶入药可治高血压,花、叶、嫩梢可提取揮发油。其木材致密、坚实,可用作装饰材等。
玉兰花是天气的寒暑表,花一开,就不再有冰冻天了。花朵向上,花型硕大,色泽洁白,有种透明的脂感,气韵高雅。花有九瓣两层,鼓胀胀地拢着好像捧着一手心的宝贝。玉兰花的香较为收敛,隐藏在花内,凑到鼻尖,它才有羞答答的回应,有股絲絲清香。玉兰花开得很有秩序,不一次开完,是几朵几朵的开,高低错落,直到全都盛开。
记得去年清凉小院玉兰花盛开时,我们与师父在树下品茶,品的是福建“漳平水仙”。
该茶创制于民国时期,虽仅有六、七十年历史,但很有特色。其一,是在工艺流程于揉捻后,增加了一道“揑团”工序,即将揉捻叶揑成小圆团,用纸包固定焙干,再用木模压制成方型,统一大小规格,形似方饼。这样既携带方便,便于品饮,又利于收藏,防止吸湿变质。其二,茶的干色乌褐油润,滋味醇正,香气清爽,有一种独特的兰花香。
打开白色纸张紧紧包裹的漳平水仙,经开水冲泡,品一口,喉头漫润着兰花香。抬头看阳光下盛开的素凈玉兰花,通体透明,象初月霏微时,将万千月华含吮其中。
大家正在议论品饮漳平水仙的感受,师父拣了刚落在茶台上的两片洁白花瓣,冲洗一下,即用开水冲泡成玉兰花茶。大家好奇,爭相品饮,都感受到茶水里清淡的玉兰花香。花开供人欣赏,花落了还能当茶泡,大家对玉兰花更增添了一份爱意。
师父喝着玉兰花茶,微笑着说:“大家都喜爱花,欢喜用花供佛,这很好,但更重要的是处世如花,让人生绽放出觉悟的、微笑的花朵。”师父还说:“花开虽然美好,却难免凋零,故佛法中常用花暗示无常空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师父指着小院围墙上抄写的清凉文益禅师的诗句,读道:“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师父解释道:“清凉文益禅师当年写这首诗就是警示南唐中主李璟的。”师父随机的开示,既生动活泼又睿智深刻,鲜灵的滋润了我们的心。
这时,一位居士拣了十多片落在地上的玉兰花瓣,洗凈后加盐拖上面糊,上锅用油炸成“面裹花”。一盘摆上来,成了可口的茶食,别有一番风味。
古人也爱在盛开的玉兰花树下煎茶。明代画家丁云鹏,他的茶画《玉川煮茶图》在茶史上很有地位。他还有一幅《煮茶图》,反映了在一树玉兰花下品茶的场景。这幅画是以唐代茶人卢仝煮茶为题材,画上有仆人老妪和老翁,煮茶人卢仝坐在床榻上,注视着风炉,上面是茶壶一柄,正等侯汤水沸腾以便点茶。卢仝的对面是一张石几,上置假山盆景,旁边有茶盒、茶壶、托盏、茶瓶、茶罐等。人物身后画的一树盛开的玉兰花,一朵朵数不清的花与玲珑的石头、杂草异卉联手构成了一种别样的安靜。这幅画设色清秀,其铁画银勾技法把一份原有的宁静衬得特别醇厚,仿佛即将点好的茶能把人带到一个无忧的境界,夹杂着玉兰花的香味,似乎也弥散开了。
这幅画中的茶具是明代风格,画家是借唐人的题材,抒写自已的胸臆。画家特别以盛开的玉兰花为品茶的背景,反映了明代文人品茶时的喜好和对玉兰花的感情 。
难忘去年玉兰树下与师父一起品茶的时光。一年过去了,今天,抬头看已开放的花朵,那洁白的花瓣张开着,我仿佛听到花开的声音,往事的思绪也似乎被牵引到花的暗香里。
回想去年与师父一起看盛开的玉兰花,品散发兰花香的“漳平水仙”,喝用花瓣冲泡的带有玉兰花香的茶,吃清淡的玉兰花茶食,听师父深邃、引人思考的禅语,那境、那景、其色、其味,是那么的相融,那么的惬意,那么的感人。尽管过去一年了,仿佛就在眼前。
随着天气进一步趋暖,再过一周时间,玉兰花将会烂漫的开放,我要再来清凉小院,再与师父一起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