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古寺介绍
 一、恢复清凉寺的缘起  南京清凉寺,始建于南朝,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清凉山即因寺而得名。作为南唐首刹,鼎盛时期的.. < 详情 >
您在的位置:首页 / 理海法师 / 文集 / 文章  
文章
宏开法眼 烛照未来

——福建龙岩“法眼宗思想传承与当代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

发布单位:理海  发布时间:2015/11/29 22:17:33  浏览量: ( 9107 )

宏开法眼 烛照未来

理 海

内容提要】法眼宗是我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出于南宗青原行思之法系,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南京清凉寺是法眼宗的祖庭。法眼宗风的自信与自省、个性与圆融富有跨时代的文化影响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禅门泰斗虚云禅师兼祧禅宗五家法脉,兴废续绝,其中承嗣法眼宗的因缘,是应福建长汀青持明湛法师之请。千载以来,法眼祖庭清凉寺在成住坏空、缘灭缘生中成就了诸多福德因缘,而法流东南,光耀龙岩,也留下了无尽奇珍。宏开法眼,让禅风法雨更深广地泽被时代与大众,是法眼一脉的共同使命。

关 键 词】法眼宗祖庭历史 文化影响 时代责任

    】法眼祖庭南京清凉寺住持

 

法眼宗是我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出于南宗青原行思之法系,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885958)所创。文益禅师受南唐中主李璟礼请住金陵清凉院(今南京清凉寺)传法,因此世称“清凉文益”。圆寂后,南唐国主赐谥为大法眼禅师,故此宗以法眼得名。

一、法眼祖庭的历史地位

(一)清凉寺的历史沿革

清凉寺位于江苏南京鼓楼区清凉山。唐以前,长江直逼清凉山西南麓,江水冲击拍打,形成悬崖峭壁,成为阻击北敌南渡的天然屏障。吴主孙权在此建立石头城,作为江防要塞,故南京又有“石头城”之称。相传三国时诸葛亮观金陵形势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这只蹲踞江岸的老虎即指清凉山。清凉山因寺而得名,清凉寺寺址所在,就在清凉山中,是南京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之一,建寺以来,屡遭毁废。

其历史沿革如下:

创建于南朝,年代不详,唐中和年间渐兴。

五代十国之杨吴·顺义(公元921927年)中,大丞相徐温重建,名兴教寺,请悟空休复禅师住持。

南唐•开元(公元938年)初,元宗李璟扩建兴教寺为清凉大道场,礼请文益禅师住持。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72年)改称清凉广惠禅寺。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周王朱橚重修山寺,成祖朱棣题额“清凉禅寺”。

太平军占领南京时,对南京城内的文化胜迹进行了大规模毁坏,清凉寺也未幸免于难。

同治年间,寺院在原址恢复重建,到“文革”才被迫终止了佛事活动,但仍有僧众居住,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200911正式交给佛教界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同年620日,举行了恢复开放暨佛像开光。

(二)清凉大道场的文化价值

作为南唐首刹,鼎盛时期的清凉大道场是南京佛教文化、清凉山精英文化、金陵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清凉寺周围的许多历史遗存,如石头城、扫叶楼、崇正书院、古清凉台、翠微亭遗址、驻马坡等,无不展示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1、佛教敲击“幽冥钟”的起源在清凉寺,“清凉钟声”驰名中外。

据《翻译名义集》1记载:南唐上元县一民暴死,三日复苏,云死至阴间,见先主2缧械甚严。曰:“吾为宋齐民所误,杀和州降者千余人,怨诉囚此。凡闻钟声,得暂息苦。汝还,语嗣君,为吾造一钟,长时击之。彼若不信,以吾藏玉天王像于瓦棺寺佛左膝,人无知者,以此为验。”民具告,验实,遂造一钟于清凉寺,镌其文曰:“荐烈祖孝高皇帝,脱幽出厄。”这就是天下道场敲击幽冥钟的由来。

2、清凉寺开创了皇帝以国家形式支持佛教兴办放生池之先河。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升州(今南京)刺史,他上书唐肃宗,在全国各州设立放生池,得允,共立81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如今清凉山下的乌龙潭,颜鲁公为之亲书《天下放生池碑铭并序》。清凉寺创建后,乌龙潭即成为其放生池。

3、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清凉问佛”盛况空前。

清康熙年间的《金陵名胜图》载,清凉山又名小九华,相传为地藏菩萨驻锡地。每逢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前来清凉山礼佛者络绎不绝,川流不息。据说仅供香客休息的进香茶棚,从大中桥一直摆到清凉山,此一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繁荣盛况,形成了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清凉问佛”,传诵至今。南宋诗人刘克庄在清凉寺诗记说:“塔庙当年甲一方,千层金碧万缁郎。”3

4、雄冠江南,名满天下的崇正书院。

明清两代江南最大的书院——崇正书院4,就座落在清凉山上的地藏寺旧址,它与明末清初的金陵八大家之首龚贤而闻名的扫叶楼(善庆寺内)相呼应,共同融入不朽的清凉文化。

5、还阳泉、三绝等或存或佚的吉光片羽。

还阳泉指南唐义井,俗称保大井,井栏上有僧广慧刻字纪年。传说常饮此水,年迈不衰,须发不白,“还阳泉”由此得名,至今泉水清澈;

据《圣宋书画录》载,清凉寺内曾有李中主八分书5、董霄远草书和董羽画龙,被誉为“三绝”;

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典故也出于大法眼禅师座下的泰钦禅师

此外,历代文人墨客的遗痕更是多不胜举,如苏轼曾供阿弥陀佛像于清凉寺并题像赞……

南京这座文化名城的根在清凉山,而清凉寺的佛教文化毫无异义地是清凉文化的核心所在。

(三)清凉文益与法眼宗

1、清凉文益禅师生平简述

文益禅师(公元885958),俗姓鲁,余杭(浙江杭州)人,七岁到新定智通院依全伟禅师出家,二十岁到越州(浙江绍兴)开元寺受具足戒;后至明州(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学习律学及儒家经典。文益禅师善作文章,被希觉禅师誉为“佛门子游、子夏”6

文益禅师被禅宗玄妙旨趣所吸引,遂舍旧学,南下参访。先至福州长庆院,师事雪峰义存的弟子慧棱禅师,无所契悟,后至漳州,因避雨走进城西石山地藏院,见到桂琛禅师,经过点化,有所证悟,遂师事桂琛。后来又游方至临州(江西抚州市),临州刺使请他住持崇寿院,名声大振,前来学禅决疑者多达千人。南唐国主李璟闻名,请文益禅师至金陵住报恩院传法,赐号“净慧禅师”,又住持金陵清凉院,门下弟子众多,不仅有国内的禅僧前来学习禅法,也有来自新罗、高丽、日本等外国僧人,可谓盛况空前。

文益禅师于后周显得五年七月十七日(公元958)剃发澡身,告别僧众,跏趺而逝,颜面如生。寿七十四,戒腊五十四载。南唐中主李璟曾在他病中亲往礼问,于江宁县丹阳乡起塔,塔名“无相”,南唐公卿皆穿素服送葬于江宁县丹阳乡。

2、法眼宗思想及宗风特色

法眼宗的主要思想,源于文益禅师所著《华严六相义颂》中提出的“理事不二,贵在圆融”,以及《三界唯心颂》中“不着他求,尽由心造”的宗旨。理事圆融即是“一切现成”,并非人为安排,本来如此。德韶继承进而发扬为“佛法现成,一切具足……无欠无余”。再传弟子延寿发挥文益禅师的“不着他求,尽由心造”宗旨,乃“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他说“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传传此心”。

法眼宗为禅宗五家最后创立的宗派,故博取众家之长,应时之需。在禅宗五家七宗中,法眼宗对佛教经典尤为看重,通过汲取楞严三昧、金刚般若、圆觉了义、维摩不二、楞伽妙谛、华严法界等教乘菁英,铸成其“法眼”。

关于法眼宗风,宋僧晦岩智昭在所著《人天眼目》中说,“法眼家风,对病施药,相身裁衣,随其器量,扫除情解”。7清僧祖源超溟也在《万法归心录》里说:“法眼家风,对症施药,垂机迅利,扫除情解。”8而元僧天如惟则在《宗乘要义》中称:“法眼宗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往往随顺器根,调停化法,亦犹相体裁衣,对病施药者耳。”9清代三山灯来禅师则在《五家宗旨纂要》中说:“法眼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惟心为宗,拂子明之。”10……

虽然各有阐发,但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确乎为众所共识的法眼宗风。对此,《五家参详要路门》也说:“法眼宗先利济。”11

3、法眼宗的法统

禅宗自梁武帝时代的初祖菩提达摩起,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六祖慧能的南宗禅及神秀的北宗禅。其中,北宗禅主张渐悟,不久即衰落;南宗禅主张顿悟,在中唐以后渐兴,成为禅宗主流,进而由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传衍出五家七宗,即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七宗。其中法眼宗与曹洞、云门同出于南宗禅青原行思一系。

法眼宗的法统传承,从南唐至五代期间,据《五灯会元》12、《传法正宗记》13资料统计,其传承约一百八十三人,而《禅宗宗派源流》14统计则有三百六十余人。在法眼文益禅师法嗣中,著名的有天台德韶、清凉泰钦、百丈道恒、净德智筠、永明道潜、永明延寿、灵隐清耸,报恩慧明、报慈行言、报恩法安、归宗策真等。

近代,禅门泰斗虚云禅师兼祧禅宗五家法脉,兴废续绝,其中承嗣法眼宗的因缘,是应福建长汀青持明湛法师之请。经查阅典籍,虚云老和尚确定法眼宗法脉传承为法眼文益、天台德韶、永明延寿、圆照宗本、智者嗣如、宝林文慧、祥符良庆,共七世,自续为第八世(虚云古岩)。并从良庆禅师与自己各摘一字,继演五十六字:

良虚本寂体无量,法界通融广含藏。遍印森罗圆自在,塞空情器总真常。

惟斯胜德昭日月,慧灯普照洞阴阳。传宗法眼大相义,光辉地久固天长。

由是,宗门有续,而法眼一脉也得以在八闽大地流布生根,直至第十一世传人,龙岩天宫山圆通禅寺的光胜禅师,与体空理海所承的本宽慧果(第九世)、寂照宏如(第十世,灵意老和尚)一脉,乃至流布于江西、河北、山西、内蒙等地的法嗣遥相呼应,禅风广被。

二、法眼宗的文化影响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慈悲祥和的安民济世功能、止恶扬善的心灵净化功能、丰富深厚的文化艺术功能等,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

中国佛教的特色在于禅(宗)。作为禅宗五家中最晚形成的一个宗派,法眼宗博采众长、应时所需的特色尤为突出。从这个意义上说,法眼宗对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是丰富而极具特色的,可以说行天下而不朽,历岁月而常新,亟待大力阐发和弘扬。

其特别符合时代和众生修证需求的特色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自信与自省

习主席曾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5,佛教界也应该以这样的文化自信迎接信仰回归时代的来临。

当年罗汉桂琛说:“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文益禅师于其言下大悟,并进而提出了“不着他求,尽由心造”的宗旨。这是对佛法的认识,更是对自心的了悟,是对自信最好的表达。

回顾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佛教界的发展,可以说就是一个恢复信心、重塑信仰的历程。

1983年,赵朴老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郑重提出: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一种思想,发扬三个传统,即“人间佛教”思想和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国际友好交流的传统。这是中国佛教界经历十年浩劫之后,重新思考并明确方向和使命的自信表达。

如今,已圆满举办了四届的“世界佛教论坛”,其主题从“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到“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再到“和谐世界,同愿同行”,直到“同愿同行,交流互鉴”,彰显出佛教界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

学诚法师曾提出“以大乘佛法的基本观念同当代思潮相结合,回应这个时代人文、科学及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16,这正是“不着他求,尽由心造”的现实意义,也正是法眼宗应时之需的特色所在。

同时,法眼宗因形成最晚,博采众长,而又特别重视经教,故其思辨精神卓尔不群,对于当代佛教的弘扬乃至社会的发展具有厚重的现实意义。

为纠正当时禅修者的偏差和弊端,顺应学人参禅悟道的需求,文益禅师著有《宗门十规论》,指陈当时禅宗存在的十种弊病,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革新措施。

这篇“诠诸妄之言,救一时之弊”的《宗门十规论》,虽然在当时流布不甚广泛,但其立足之高,体悟之深,针砭之切,历久弥新。

《宗门十规论》中,法眼文益揭举禅家十项流弊,以纠时偏,高瞻远瞩,痛下针砭,可以看作是对唐末五代禅风所作的最后整理和总结,即使在崇尚不立文字而又提倡藉教悟宗的禅门,也不能不说具有十分特别而又重要的价值。

尽管时代变迁,禅门日异,但法眼宗师犀利自省的态度及其强调修行目标,匡正修学方法,重申修证精神的主要思想,对于当今佛教界乃至当代社会文化的正本清源、激浊扬清,仍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

(二)个性与圆融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教法门微妙,典籍浩瀚,其“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智慧特质,尤其是禅宗的活泼空灵,特别能够契合现代社会理性、民主、平等、宽容等价值观念,也特别能够从容应对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文化格局。

法眼禅师在接引学人的过程中随缘应机,因材施教,强调“对病施药,相身裁衣,随其器量,扫除情解”的禅风,还有灵活巧妙的“法眼四机”17等,其本身就极富个性色彩,也非常符合现代人尊重个性的要求。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对佛法的需求更是细致而多元,从这个角度来看,“先利济”的法眼宗风对于当代社会文化与生活各个领域的继承及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如果说法眼宗的个性色彩在于兼收各宗之长,以教乘菁英熔铸法眼,具有深刻洞悉的力量,那么“理事不二,贵在圆融”的思想理念,则更是超越地域和时代,也超越文字与宗派,于世出世间对人们的修行与生活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在这个回溯传统、文化归根的时代,人们认识到了信仰的重要性,急于弥补巨大的缺漏,而又缺乏鉴别能力,往往会从盲从滥举走向执着分别,同样对正道修行有着不可忽视的障碍。如果能正确领会自性的具足与佛法的圆融,人们就可能更好地接受经典的熏染和善知识的指导,及时修正错误与偏差,在菩提之路上走的更加稳健。

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圆融的态度与方法也是极具智慧的。且不说上下五千年里所有辉煌的时代都有开放和兼容的前奏,就看如今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策略卓见成效,也无不是坚定与圆融之功。

因此,法眼之洞察与深邃,正是应时所需。

三、宏开法眼的责任与担当

佛教在任何时代都不曾放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传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充分发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文化影响力,引领社会走向光明的未来,更是佛教当仁不让的历史责任。

当前,人类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尤其是我们这个承载着悠久历史和伟大梦想的国家,多元的社会格局、滑坡的伦理道德、繁重的工作压力、污染的生活环境,使得人们的生存压力日益增大而安全感、幸福感日渐缺失,亟需从根本上加以扭转。

在这现代文明歧路徘徊的历史关口,以慈悲与智慧为核心的佛教文化必将承担起无可替代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对传统与道德的唤醒和引领,对民主与科学的契合及支撑。

从这个意义上说,宏开法眼,烛照未来,正是法眼传人的历史担当。

文益禅师在清凉大道场弘宗演教时,曾有高丽僧慧炬禅师随其修行而得悟,后高丽国主遣使来请,遂成高丽道峰山法眼宗之国师。宋初,高丽王仰慕延寿学德,又复遣使致书,叙弟子礼,并遣僧侣三十六人前来祖庭接受道法,后回高丽,教化一方。再后来,法眼宗在我国渐趋衰微,却盛行于海外,尤其是在高丽,兴盛一时。祖庭恢复后,还常有韩国的学者、僧众前来寻根礼祖。这些珍贵的历史始终激励着今天的我们。

恢复后的清凉寺虽然规模尚小,但中兴祖庭、弘法利生的责任丝毫不敢懈怠。近七年来,我们始终致力于建设如法、如律的道场,不仅重视日常法务的规范和庄严,强化道场教育大众的功能,而且特别注重加强教内外的交流和宣传,与时俱进,开拓新媒体时代佛教文化传播的新风格、新方式,为古都金陵的祖庭文化建设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也对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应有的引领作用。

如今,清凉寺遗址保护及展示工程已纳入市政府的整体规划,至2014年底,遗址的考古已经全部完成,明代寺址的规模与格局清晰可辨。

寺院的规划是以建设法眼宗纪念馆的形式,将文物保护与宗教文化展示有机结合起来,以不破坏花草、树木,保护绿地为原则,充分考虑佛教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寺院与园林相融入,信众与游人共分享的多种元素,最大可能地体现清凉山的佛教文化、南唐帝王文化和历史人文景观的特色,将清凉山厚重的历史文化挖掘、展现出来。

为此,我们提出的理念是,重视适应性,鼓励现代化,同时保持超越性,防范世俗化。在设计和规划上,我们特别关注其在区域文化内与其它亮点的呼应,突出不同的历史特色和禅宗韵味,遵循简单、质朴、开放、和谐的原则,表达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等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理念,以适应现代都市人群的审美品位和精神需求;在推进和落实上,则注重保障寺院清净超越的宗教特色,避免因过多的行政归属、经济契约等世俗压力影响其精神引领的高度和纯度。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重文物、史料的搜集,努力加强对法眼宗历史、思想、文化、法脉的研究,希望能充分挖掘法眼宗文化的内在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千载以来,法眼祖庭清凉寺在成住坏空、缘灭缘生中成就了诸多福德因缘,而法流东南,光耀龙岩,也留下了无尽奇珍。那么宏开法眼,让禅风法雨更深广地泽被时代与大众,毫无疑问应该是法眼一脉的共同使命。

愿我们能不负因缘,宏开法眼,为和谐社会助力,为人类前行燃灯。

结 语

综上所述,法眼宗作为禅宗五家中最晚形成的一个宗派,博采众长,应时所需,其宗风兼具自信和自省、个性与圆融的特色,对现代生活具有丰富的指导意义,可以说行天下而不朽,历岁月而常新,亟待大力阐发和弘扬。

法眼宗祖庭南京清凉寺,是南京佛教文化、清凉山精英文化、金陵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影响。2009年道场恢复后,正着手规划以建设法眼宗纪念馆的形式,将文物保护与宗教文化展示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文物、史料的搜集,努力加强对法眼宗历史、思想、文化、法脉的研究,充分挖掘法眼宗文化的内在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宏开法眼,不负因缘,让禅风法雨更深广地泽被时代与大众,为和谐社会助力,为人类前行燃灯。

【注】

【1】[宋]法云编:《翻译名义集》,《大正藏》第54册。

【2】指南唐建立者李弁。

【3】隶书中的艺术书体,亦称“分书”或“分隶”。

【4】为明嘉靖年间督学御史耿定向讲学所筑。

【5】宋·刘克庄《清凉寺》:“塔庙当年甲一方,千层金碧万缁郎。开山佛已成胡鬼,住院僧犹说李王。遗像有尘龛坏壁,断碑无首立斜阳。惟应驻马坡头月,曾见金舆夜纳凉。”

【6】孔子的著名弟子,名列“孔门十哲”。

【7】[宋]智昭:《人天眼目》卷四,《大正藏》第48册,第325页上。

【8】[清]超溟:《万法归心录》卷三,《卍续藏》第65册,第420页上。

【9】[元]惟则:《天如惟则禅师语录》卷九《宗乘要义》,《卍续藏》第70册,第833页下。

【10】[清]性统编:《五家宗旨纂要》卷三,《卍续藏》第65册,第281页下。

【11】[日]圆慈:《五家参禅要路门》,《大正藏》第81册。

【12】禅宗史书。宋·释普济将《景德传灯录》等五种重要灯录汇集删简而成,共二十卷。

【13】禅宗史书。·佛日契嵩撰。略称《正宗记》,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一册。

【14】吴立民主编:《中国禅宗宗派源流通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摘录于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6】摘录于2013年大公报记者史利伟独家专访《学诚法师访谈录》。

【17】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①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②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③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④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