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清凉”

发布单位:葛长森  发布时间:2017/5/25 6:35:02  浏览量: ( 3813 )

  

  今年夏天来得早。
  夏日第一天,“清凉茶会”在清凉寺举办。这天阳光强烈、最高气温30°多度,但参会的人并没感到热浪滾滾,而是说:“这里真清凉,在这里品茶适地适时。”
  吃茶人的感受引发了我探究“清凉”之意的兴趣。
  清凉山绿树成荫,草木葱茏,是南京城西极幽静的所在。
  清凉山原名石头山。南唐时,先主建“石城清凉禅寺”,中主更名为“清凉院”,后主又改名为“清凉大道场”。北宋初年,改称之“清凉广惠禅寺”。南唐三任君主都重视这座寺庙,北宋几代帝王也都为这座寺庙赐御书,他们多次更改寺名,但都不离“清凉”二字。
  “清凉”的名声太响了。清凉寺建在石头山,山随寺名,石头山渐渐被叫成了清凉山。因此,先有清凉寺名,后才有了清凉山名。
  “清凉”,是佛教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用词,充盈着佛理禅意。它既说周围环境,更指内心世界,一语双关道出了一种境界。
  《帝释所问经》中说:“思念于清凉,如渴人思水”。说的是当人的内心思想烦乱时对清净凉爽的渴求就像口渴时想喝水一样。《频娑婆罗王经》中说:“即此苦边是真寂灭,是得清凉,是谓究竟”。这里把清凉的内心看作是一种修行的最高境界。正于此,甚至有人将佛法称为清凉法。《大般若经》有云:“如人夏热,遇水清凉;热恼有情,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必获清凉,离诸热恼。”
  佛经中还说,文殊乃七佛之师,作菩萨毌。从昔以来,现身尘刹,常住清凉,救苦度生。因此,称作清凉的山,被视为是修道、祈福的圣灵之山。民众于此可殄障而消灾,尘消而慧明。
  佛经的教悔让我们知道,历代高僧及一些帝王君主把山称之为“清凉”,不只是指山中气候之清凉为人所欣赏,更重要的是,这里弘法利生的寺院能使奔竟于红尘之中的浮躁人心清凉下来。
  人们熟知的佛学大师弘一(俗姓李,字叔同)曾多次书写"无上清凉"题词,他还创作了《清凉歌》,对“清凉”作了深刻地阐释。
  弘一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从烟柳繁华走向朴素如水,从绚丽绚烂走向自然平淡,从滾滾红尘走向佛门净地。出家前,李叔同于1915年受邀来南京,兼任高等师范学校(中央大学前身)图画音乐教员。那时,他一个月来南京两次授课。课余喜欢到鸡鸣寺、清凉寺。他还联络了金石书画界同好,共同切磋交流,组织成立“宁社”。社友每当有新作,即上扫叶楼陈列展示。寺院寄龛和尚积极协助,有时还取出收藏的龚贤书画,与他们一起鉴赏交流。李叔同在南京喜欢上了素食,他朋友诗道:“宁社始尝蔬笋味,当年已接佛陀光。”1918年,李叔同辞去了南京学校的任课,7月1日入山,8月19日披剃出家。
  1931年弘一大师创作了《清凉歌》,歌词中用“清凉月”、“清凉风”、“清凉水”,对人之身心所起的作用,表现出了在这般环境中获得的物我两忘,无物无心,肝胆天地,与宇宙万有融化一体的境界。弘一大师写道: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热恼消除万物和”、“身心无垢乐如何”。人们在凉风清月、澄潭碧水的清凉幽境里,净化人心,得到精神上的快乐。
  至今,全国各地以“清凉寺”为名的佛寺有数十个。金陵清凉寺以其背靠三国时孙权就在石头山创业历史之悠长,饱含像南唐李后主在此建避暑宫等人文底蕴之深厚,文益禅师在此创建禅宗最后宗派法眼宗、弘传清凉禅风所作贡献之宏大,更显其鲜明特色。人们来到这里,不论是气候感受,还是心理体验,都会留下“清凉”的深刻印象。
  当今世上,外在环境中不乏清凉境界,可是清凉之人少见,清凉之心少见。“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缰利锁,几人能脱?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拥有一颗清净心,是做人的一种境界,又是一种超常的洒脱;是参禅之人的追求所向,又是悟禅之人的超然领略。拥有一颗清净心,关键还是在于自已。只有洗掉心灵的污垢,才能拥有一颗清净的心。
  清代著名文人袁枚,有一次在清凉山麓自家的“随园”与朋友饮茶,静听清凉钟声,他诗道:

      君知读罢定清渴,
      更惠茶荈青絲笼。
      笑煮新泉试七碗,
      摇扇坐听清凉钟。

  “清凉寺的钟声”是有来头的。至今,每天寺僧早晚课诵都会敲击“清凉钟”。这钟声在山中回旋后漾向远方,给人们带来清凉与宁静。
  何谓“清凉”,心地如何才能“清凉”?这是人们一生都要去探究的。人们不妨常到清凉寺去,“笑煮清泉试七碗,摇扇坐听清凉钟”,向寺僧问禅,听清凉钟声,在一杯杯禅茶中,思考、体悟清凉人生。

    

 

  上一篇: 清 凉 素 斋 香
  下一篇: 竹林边的清凉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