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海上游,水清鱼现不吞钩。
钓竿斫尽重栽竹,不计功程得便休。
这首诗中,船子德诚和尚通过“垂钓”的意象,给人以多重的启发 ,其中之一,实际上说明他这三十年来在江上撑船的一个目的,是想钓上一条合格的“大鱼”,来弘传禅门血脉,这个鱼已经出现了,但是还不吞钩。为了钓上这样的鱼,砍尽了竹子来做钓鱼标杆,砍光了竹子可以再种,不怕费尽功夫,为的就是要得钓到这样的鱼,直到钓到为止。当然,后来终于钓到了,这条“鱼”就是夹山善会。下面这个善会的开悟故事可以帮助对于这首诗的理解。
善会禅师当初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的时候,有一次上堂说法,有僧人问:什么是法身?
善会说:法身无相。
僧人又问:什么是法眼?
善会说:法眼无暇。
正好船子德诚和尚的同门师兄弟道吾宗智在场,听后不觉失笑。善会禅师就下座,问宗智禅师说:某甲刚才回答这僧人的话,肯定有不当的地方,所以让上座失笑了,请上座慈悲,指出来。
道吾宗智说:和尚,同样是出世开法,你好象没有经过明师的指点。
善会又问:某甲究竟什么地方不是,请为我说破。
宗智说:这个,某甲不会说的,请和尚到华亭,去见船子和尚。
到了华亭,船子和尚一见到善会,就问:大德,你住在什么寺呢?
善会讲起了机锋禅语: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船子问:不似?那么似个什么?
善会说:不是目前法。
船子问:那要从哪里学得来?
善会说:不是眼睛、耳朵能听闻得到的。
船子叹息说: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意思是说,本来是一句合乎道理的语言,但是因为有了执著,教条主义地理解,反而被你变成了系驴子的树桩子。
船子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已经只有三寸了,你为什么不说?
善会刚刚想说,想“吞钩”,被船子和尚一橹打落入水,善会爬上船,船子就追问他说:道!道!善会刚刚想开口回答,又被船子打,善会一下子开悟了,于是点头三下。
船子的“垂丝”终于有了满意结果,他印可了善会的开悟,说道: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善会就问:抛纶掷钓,老师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
船子说:丝悬渌水,浮定有无之意。
善会说: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
船子说:钓尽江波,金鳞始遇。
意思是说终于钓到一条大金鱼了。善会马上掩住自己的耳朵,表示不想听。
船子说:如是,如是。这是对善会的称赞:这样就对了。
于是,船子又嘱咐了善会一番,自己翻沉了船,入水而逝,真正体现了此诗最后一句的“得便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