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山匡仁禅师因明招德谦和尚的接引而言下大悟
发布单位:董群 发布时间:2016/6/18 15:43:21 浏览量: ( 3723 )
匡仁禅师,一作光仁禅师,生卒年、俗姓不详,吉州新淦(今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人,唐代曹洞宗僧人,洞山良价禅师法嗣,在云门宗僧明招德谦禅师处最终开悟。他在本地的元证禅师处出家,出家之后,忽然有一天,他对业师说:我要到东都听讲经去。东都即洛阳。但是,不久就改参禅宗道场,到洞山良价禅师门下参学,他经常参问,成为嗣法弟子,但似乎没有开悟。他在良价禅师门的参学一直到良价禅师圆寂,他行完弟子礼之后,又到湖南的大沩山参灵祐禅师,正好遇上灵祐禅师示众说:行脚高士应当向声色里睡眠、声色里坐卧才行。
匡仁禅师就问:什么是不落声色一句呢?
灵祐禅师就举起拂尘,作为回答。
匡仁禅师说:这是落在声色里了。
灵祐禅师又放下拂尘,回方丈室里去了。
匡仁禅师不明白,便向灵祐的弟子香严智闲禅师辞别,智闲禅师问:你为什么不住下呢?
匡仁说:我与和尚没有缘。
智闲禅师问:因为什么缘故,你要这么说呢?
匡仁禅师就把在灵祐处参学时的问答说了一遍,智闲禅师说:关于这一点,我倒是有一句话。
匡仁禅师问:是什么呢?
智闲禅师说:言发非声,色前不物。
也就是说,言语虽然讲出来了,但没有声音,色法虽然呈现在眼前,但不是真实的物体。
匡仁禅师说:原来这里还是有人才的。
他就告诉智闲禅师说:你将来要是有一个住处弘法的话,我一定要来见你。
说完就离开了大沩山。灵祐禅师问智闲:那位问声色话的矮个子阇黎还在吗?
智闲禅师说:走了。
灵祐禅师又问了匡仁禅师与智闲禅师的对话,说道:这个矮子将来如果有一个住处的话,肯定是近山无柴烧,近水无水吃。
在灵祐禅师处没有开悟,匡仁禅师又去参福州的长庆在大安禅师(沩山禅师、懒安禅师),当时大安禅师正在泥墙壁,匡仁禅师就问:听说和尚说过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是吗?
大安禅师说:是啊。
匡仁禅师问:忽然遇到树倒了,藤枯了,和尚的这句应当怎么办?
大安禅师一听,放下泥盘子,哈哈大笑,回方丈寮去了。
匡仁禅师还不明白,说道:我赶了三千里路到这里,把布单都卖了,和尚为什么这样待我?
大安禅师喊来侍者,对侍者说:去取二百钱给这位上座。
接着,大安禅师又对匡仁禅师说:以后会有一位独眼的人为你点破的。
在长庆大安禅师处又没有开悟,匡仁禅师又到婺州(今浙江金华)参明招德谦和尚,德谦问他说:你从哪里来?
匡仁禅师说:闽中。
德谦又问:见到沩山禅师了吗?
匡仁说:见到了。
德谦问:他有什么说法没有?
匡仁禅师就把他参大安禅师的过程说了一遍,德谦禅师说:这个沩山和尚真可谓是头正尾也正,只是没有遇到知音。
匡仁禅师还是不明白,又把老问题问了一遍:忽然遇到树倒了,藤枯了,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这句话要归到什么地方去呢?
德谦禅师说:却使沩山笑转新。
这个时候,匡仁禅师终于开悟了,“于言下大悟。”(《五灯会元》卷十二)他说道:原来沩山禅师笑里有刀啊。于是,向福建方向的大安禅师礼拜、悔过。
这个最终的开悟因缘,历史上参究者众,宏智正觉禅师颂曰:藤枯树倒问沩山,大笑呵呵岂等闲?笑里有刀窥得破, 言思无路绝机关。
文殊心道禅师颂曰:却使沩山笑转新,笑中有刃暗伤人。曹溪路上奔驰者,由更区区苦问津。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