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四届江苏佛教论坛论文
新时代开拓佛教中国化新境界的路径思考
理海
佛教有2500余年的历史,进入中国也已2000多年,自传入之初就开启了中国化发展的进程。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应对佛教中国化有新的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努力探索新方法、新路径,开拓佛教中国化的新境界。
一、新时代开拓佛教中国化新境界的指导思想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其中说道:“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精彩演讲,对佛教中国化的发展作出了精准描述,为我们充分认识佛教中国化的意义,及继续沿着中国化发展道路前进指明了方向。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讲到宗教中国化的问题。2015年5月18日,习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2016年4月22日,习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问。”2017年10月,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也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宗教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宗教教义教规阐释,是管方向、管根本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各宗教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坚持研究与运用相贯通,坚持发挥宗教界主体作用与各方面大力支持相结合,做好教义教规阐释这篇大文章,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宗教思想体系,夯实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基础。”
习总书记连续数年不断地关注“宗教中国化”,全国政协及时部署贯彻落实,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宗教工作的高度重视,寄希望于中国宗教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继续深化融入到中国社会的发展之中。
二、历史上佛教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典范案例
佛教进入中国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选择,经过历代高僧和广大僧众的创新发展,佛教中国化不断得到深化,推动着佛教全面中国化发展的进程。例如,南北朝时期的道安、唐代的慧能、近代的太虚,他们各自成就了所处时代佛教契理契机开展教化的历史因缘,在推进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道安:佛教制度中国化的奠基者
道安大师是东晋时的杰出高僧,他生活的年代,佛教已在中国传播300多年,广泛渗入中国社会各阶层,经法流行,并开始与中国文学艺术相融合。
当时,佛教教理教义、组织制度等尚处于探索阶段,并未找到一种完全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面对这一历史课题,道安大师准确地把握了佛教与政权的关系,即佛教要服务于国家,服务于民众。他指出“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佛教发展基本原则,为历代僧团所恪守,有力保证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千年而不衰。
道安大师对还僧团制度、经典传译等进行了改革,可谓推动佛教制度中国化的第一人。之后,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佛教制度中国化逐步走向成熟,这都是在道安大师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
(二)慧能:佛教思想中国化的集大成者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唐代的慧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思想作出了根本性变革。在禅修形式上,从凝心趺坐、住心静观,到行住坐卧、任运自在;在禅修路径上,从依教修行、藉教悟宗到不立文字、頓悟成佛;在禅修目的上,从出世涅槃到即世解脱,提出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自识本心,自见本性,自成佛道。
慧能大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上,逐步形成了中国禅宗独有的思想特质,体现了勇于破旧立新的改革精神,敢于广开法门的宽容精神,善于突破自我的觉悟精神等。他的思想理念,对后世中国文化传统影响很大,直接影响了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的产生。慧能大师还提出“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等思想。为近代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理念的提出提供了法乳源泉。
(三)太虚:近代佛教社会化的开拓者
近代太虚大师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十分动荡的时代。外来文化冲击着中华大地和传统文化,佛教面临着庙产兴学、毁庙逐僧的困境。佛教内部也出现了脱离世间的倾向,僧众逐渐沦为超荐度亡的团体。面对艰难的处境,太虚大师挺身而出,提出了佛教三种革命说。一是组织革命,即制度革命。主张创办佛教大学,选拔品学兼优僧人,住持寺庙;二是财产革命,即经济革命。主张寺庙财产为佛教公有,用来弘法、培养僧才、开展慈善活动;三是教理革命,即思想革命。旨在摧毁虚妄、迷信、贪婪的流弊,建立起关怀人生、观照人间的人生佛教。
太虚大师的三种革命,是我国佛教近代史上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改革方案。他的“人间佛教”思想,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佛教契理契机的历史自觉。至今,“人间佛教”仍是当代佛教界的主流思想。
(四)江苏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担当
江苏历史深厚,有着文化繁荣、思想包容的优良传统,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田沃土,自古佛教宗派林立、古刹众多、高僧辈出,是全国佛教传播的中心之一。江苏的历代高僧大德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法显西行到鉴真东渡;从智者大师创立天台宗到法融禅师、文益禅师发展禅宗;从蕅益大师、憨山大师倡导台净圆融、禅净圆融,到印光大师、茗山长老复兴近、现代凈土宗,及净土与人间佛教思想的融会等等,他们在佛教中国化发展道路上的勇于探索,书写了一部不朽的江苏佛教中国化发展传播史。
东晋时期,著名高僧法显在64岁时西行取经,克服艰难险阻,回国时已77岁高龄,又不辞劳苦,对带回的法宝典籍进行翻译,还著有《佛国记》。法显可谓西行取经的第一人,他心系祖国,携经东归,践行了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爱国爱教思想。
南唐时,文益禅师在清凉寺创立了法眼宗。我们在梳理法眼宗思想的过程中,发现法眼宗在适应时代要求方面作出了重要拓展:一是注重自信和自省的个人修持;二是注重个性与共性的社会圆融。特别是,文益禅师融会诸宗,扎根当时的社会、基于众生的需求,将佛教诸多精神思想,融入日常的修行生活,在随缘应机接引学人方面十分具有特色。文益禅师更是提出“欲知佛性义,当观时令因缘”的理论,并指陈当时丛林里的十种乱象,撰写了《宗门十规论》,引导僧众正确领会佛理真义和度生精神。他对佛教适应时代发展的思考和论断,是对佛教中国化发展的最好诠释。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各种内忧外患的矛盾加剧,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佛教的影响日益衰微。印光大师应劫而生,大声疾呼,提出融会儒道佛三教,穷究佛教真谛,让佛教契理契机于时代思潮,为衰颓的佛教传承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印光大师以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认为修行净土是济渡众生的不二法门。他强调修行净土应具有菩提心、慈悲心,可以把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囊括进去,这更易于为当时的信众所接受。与此同时,印光大师强调要戒行精严,严谨道风,提出道场管理的五条规约,为清净道风注入了一股清流。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代高僧大德在佛教中国化历程上的探索,回应了不同时代佛教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变革图新、适应时代要求,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承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我们要以祖师大德为榜样,继承他们“报国恩”的坚定志向,学习他们“观时令因缘”,随时代同步的精神,学习他们将佛法融会于时代文化中的智慧,为当今开拓佛教中国化新境界提供新的启发和精神动力。
三、开拓新时代佛教中国化新境界的路径思考
当今,我们正处于百年之变的关键时期,佛教需要在新时代作出新的贡献。佛教中国化既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也是佛教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梳理佛教中国化所含的三层要义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并结合历史上佛教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规律,可知佛教中国化发展大致包含三层要义:
一是外來的佛教与中国本土儒道思想的碰撞及主动融合,推进了佛教步入中国后在思想观念层面上的中国化发展;
二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本土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的影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推进佛教在信仰实践方式以及制度层面上的中国化发展;
三是佛教扎根中国本土,具有中国特质的佛教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产生诸多积极影响。
佛教的核心是佛、法、僧三宝,即信仰、思想、制度等,因此,在推进佛教中国化的实践中,要着重在信仰、思想、制度三个方面下苦功夫、有硬功夫。
新的时代,佛教中国化更要认同和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坚持佛教中国化,更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是对佛教生存规律的充分尊重。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不是改变佛教信仰,而是要使佛教主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与时代一道进步,形成更鲜明的中国佛教特色。
佛教中国化既是一个历史命题,更是一个时代的命题。佛教中国化在本质上是中国佛教在每一个时代的“当代化”发展问题。
(二)探索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新路径
新时代,是在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的时代,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时代的佛教要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就要紧紧抓住思想建设、教风建设、人才建设三个关键,使佛教更好地与时代、社会相适应。
1.思想建设夯实基础
对于佛教中国化发展的思想建设而言,要在政治和教义两方面同时推进,有机结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政治上的思想建设
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就今年而言,要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开展“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爱我中华”的主题教育,增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要始终坚持国旗、国歌进寺院,宪法和《宗教事务条例》进寺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进寺院。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立教兴教、演宗弘教的多方面、全过程。
(2)教义上的思想建设
要深入挖掘佛教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系、制度规范。在佛教经典教理教义的讲解、戒律的建设、佛教活动仪式,乃至佛教建筑等符号表达上,具有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特色。
要鉴古知今,深入研究、整理、总结具有江苏特色的佛教文化发展历程、优秀成果、历史经验、基本规律,以历史经验指导今天的佛教中国化工作。
江苏在历史上曾是我国佛教学术研究的中心,具有佛教理论研究的优势,讲经说法的传统。要在江苏佛教界形成良好风气,特別是各寺院住持要带头讲经,通过对经典的时代化解读,讲出有时代特点的、通俗易懂的、受大众欢迎的新时代讲经范式。佛学院的教师要常到各寺院向僧众讲经,通过讲完整的经典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讲经说法的长效机制。
2.教风建设树立形象
教风建设是树立佛教良好社会形象的梁柱,社会大众看佛教主要是看教风建设情况。教风建设同样要分两个方面推进,一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要依法治教;二是要加强对佛教戒律清规的学习,要以戒治教。
(1)加强依法治教
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要以法律法规为引导和规范。要切实落实《宗教事务条例》,牢牢树立“没有法外之地,没有法外之人”的法治意识。
要进一步依法依规治理寺院的商业化问题,严禁投资承包经营寺庙,不得将佛教资源作为企业资产,使之为商业活动站台。
(2)加强以戒治教
坚持不懈地推进内修三学(戒、定、慧),外显三风(严谨律风、端正道风、兴盛学风),内炼僧人素质,外树佛教形象,维护佛教清净庄严的良好风貌。
坚持以戒为师,从严治教,严格遵守寺院共住规约等教规制度。利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对寺院、僧人情况的动态掌握,有效加强日常监督和约束。
对传统教规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继承优良传统,改革陈旧内容,要形成适应时代进步要求的当代佛教内部管理规范。
3.人才培养发展之本
佛教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到佛教自身的发展。当代佛教人才的培养,要将传统丛林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院校培养模式相结合,两条腿走路,培养出真正符合国家、社会和佛教界需要的人才。
(1)继承丛林人才培养的传统
要进一步加强丛林教育,中国古代的僧才培养主要依靠丛林良好的讲经说法氛围,以及严格的戒律清规体系,使出家僧众在道场中自然整肃身心,安心办道。所以能够高僧辈出,推动佛教,乃至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新时代,要充分发挥各寺院住持及各位执事法师,以及清众法师的作用。要搞好短期培训,推进国民教育、法治教育、佛理教育三位一体的寺僧教育模式。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培训、体验活动,把教育培训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使佛教寺院常住僧众的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全面提升。
(2)发挥佛教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
要进一步办好佛学院,提高办学水平,发挥人才培养主渠道作用。坚持以中国思想、中国文化、中国制度来浸润人心、引导学僧。
要制定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特别是三到五年佛教教育规划,既增加人才培养的数量,更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力争培养出更多精通经典教义、精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素质佛教人才。
小结
本文主要从新时代开拓佛教中国化新境界的指导思想、历史上佛教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典范案例、开拓新时代佛教中国化新境界的路径思考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习近平总书记、汪洋主席的讲话确立总体方向,以道安、慧能、太虚三位大师为案例,并对江苏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担当精神进行了分析。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发展路径:即从政治、教义两个方面强化思想建设;从法规和戒律两个方面治理佛教;以传统丛林和佛教院校两种模式培养人才。希望对新时代开拓佛教中国化新境界的路径提供思路,抛砖引玉,敬请诸方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