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语会解
清凉古寺介绍
 一、恢复清凉寺的缘起  南京清凉寺,始建于南朝,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清凉山即因寺而得名。作为南唐首刹,鼎盛时期的.. < 详情 >
您在的位置:首页 / 祖语会解  
祖语会解
祖语会解--始学处

发布单位:理圆法师  发布时间:2019/10/14 6:18:16  浏览量: ( 2450 )

       语录:有僧问(香严义端禅师):“古人相见时如何?”师曰:“老僧不曾见古人。”曰:“今时血脉不断处,如何仰羡?”师曰:“有甚么仰羡处?”问:“某甲不问闲事,请和尚答话。”师曰:“更从我觅甚么?”曰:“不为闲事。”师曰:“汝教我道。”乃曰:“兄弟,佛是尘,法是尘,终日驰求,有甚么休歇。但时中不用挂情,情不挂物,无善可取,无恶可弃。莫教他笼罩著,始是学处也。”

       译:有一位僧人问香严义端禅师说:“古人相见的时候怎么样?”义端禅师说:“老僧没有见到过古人。”僧人说:“现在血脉不断的地方怎么样敬仰羡慕?”义端禅师说:“有什么敬仰羡慕的地方呢?”僧人说:“某甲不是问闲事,请和尚回答问题。”义端禅师说:“更想从我这里找到什么?”僧人说:“不是为了闲事。”义端禅师说:“你教我说!”于是就说:“兄弟,佛是尘,法是尘,终日追求到什么时候才停息。只要时时刻刻心中不要有妄想挂碍,在事物上不起妄想情见,没有善可以得到,没有恶可以丢弃。不要让妄想笼罩自己的心,这才是开始学习的地方。”

       解:这是香严义端禅师点拨学人初步修心方法的一则语录。有一位僧人请教义端禅师:“古人相见的时候怎么样?”僧人所说的“古人”是比喻众生本来具有的清净自性,自性无始以来不生不灭,无始无终所以称为古人。僧人所问的意思是说通过修道,见到本来具有的清净自性的时候会怎么样。那位僧人认为有一个实在的自性可见,其实这是一种妄想执着。自性本来平等一相,非古非今、非有非无、离四句、绝百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果有一个所见的“古人”,那么就会有一个能见的今人,能所成为二相,自性则成为有形有相之物。僧人的这种想法已经与见性越来越远了,而真正的见性,就是了知一切法本性是空而不生染著。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如来。”


       义端禅师回答说:“老僧没有见过古人。”意思是说他没有见到自性。义端禅师这样的回答,是告诉僧人自己没有一个实在可见的自性。义端禅师放下了对自性的执着,所以说没有见过古人。如果追求有一个实在的自性可见,即成为颠倒妄想。义端禅师这样的回答,希望使这位僧人能回光反照,放下对“古人”的追求。

       那位僧人没有从义端禅师那里得到他想要的回答,接着又问:“现在血脉不断的地方怎么样敬仰羡慕?”僧人所说“血脉不断”是比喻正念相继,妄想不起。僧人问话的意思是说,现在正念相继妄想不起的时候,又怎么样去仰慕和追求。其实这个问题与前面所问的是同一个问题,只是所问的角度不同。前面所问是从性德的角度来问,后面所问是从修德的角度来问。虽然所问的角度不同,但所问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见到清净自性的时候怎么去对待。那位僧人以这种有所得的心去修禅定,始终都是在妄想之中,而无法彻悟自己本来具有的清净自性。正如古人所说:“欲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也是邪。”


       义端禅师反问他:“有什么仰慕和追求的地方?”这是义端禅师以反问的方式告诉僧人,众生自性本来具足诸佛一切功德、庄严、智慧、神通、妙用等,没有什么值得追求和仰慕的。但是那位僧人以有所得心向外驰求,反而迷失了自己本来的清净心。如果能够放下这种执着妄想,当下即是清净自性。如惠能大师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那位僧人没有理解义端禅师的意思,反而认为义端禅师不明白他的意思。认为义端禅师的回答是在说闲话。所以那位僧人说:“某甲不是问闲事情,请和尚回答问题。”


       义端禅师说:“更想从我这里找到什么?”义端禅师还是用反问的形式回答他,意思是告诉那位僧人不要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而是要在自己心中去体悟。那位僧人并没有放下这种执,一直坚持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所以说:“不是为了闲事。”


       义端禅师看那位僧人仍然执着于有古人可见的观点不肯放弃,于是就明确告诉他,在清净自性中不论是佛还是法,只要对他有丝毫的执着就是妄想尘劳。如果终日追求不肯停息,就永远不会觉悟。只有时时刻刻心不被一切事物所动,也不在事物上起妄想情见;也没有善的可以得到,也没有恶的可以丢弃;不要让妄想笼罩自己的心,这才是开始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