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古寺介绍
 一、恢复清凉寺的缘起  南京清凉寺,始建于南朝,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清凉山即因寺而得名。作为南唐首刹,鼎盛时期的.. < 详情 >
您在的位置:首页 / 理海法师 / 文集 / 讲座  
讲座
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周六公开课

发布单位:qls  发布时间:2019/3/10 7:21:17  浏览量: ( 7932 )

怎样坚固初发心

——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周六公开课  理海

的一年,佛学院周六公共课的讲座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怎样坚固初发心》,供大家参考。

《华严经》说:“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法眼三祖永明延寿禅师在《宗镜录》中说:“若离初发心,则不成无上道。所以云一切功德,皆在初心。”

相信在场的各位,都有一份勇猛精进的初发心!正是这一念初心定义了我们人生的方向,成为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的起点。

《地藏经》言:“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由此看来,初心也极易随着时间等各种因缘冲淡模糊,难得坚定,故须时时忆念、照拂,勿令染污、湮没。

而要令这一念初心灵明不昧,日益坚固,各位一定要重视三个方面:

一、必须立正见立宏愿

栖霞寺是三论宗祖庭,三论宗的要旨是“破邪显正”,即以“无所得”的正见,破除“有所得”的谬执,体悟中道实相。佛弟子皆应破邪显正,正觉正行。

1、正知正见是学佛的根本

古德云“只贵汝知见,不贵汝行履”,强调正见的重要性。学佛若缺乏正见,难免迷失、沉沦。时逢盛世,佛法昌隆,然而也有不重闻思、行而不解者,去道弥远。

六祖惠能大师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俗语也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修行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即使师父也无能为力,能度自己的,只有自己正确的发心和勇猛的精进。所以唯有时时自省、自悟、自净其意,才是得度的正因。

2、破邪显正即可体解大道

修行就是破除妄执、回归自性的过程。众生有虚妄谬执,则轮回无尽;远离颠倒梦想,即见清净自性。

通常人们理解的破邪显正,有破除邪谬、显取他正之意,三论宗则破而不立,认为破邪就是显正,破邪之外别无显正。若能遵循“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八不中道,自能灭诸戏论,悟佛知见。

3、闻思起修才能明辨正邪

无论修何法门,都需要亲近善知识,需要闻思和笃行,如此起修,才能明辨正邪。

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不好的现象,也会有诸多不如意,佛弟子对此不应心存颓丧,消沉抱怨,而应了知一切皆是因缘所生,坦然面对,更要发深誓愿,愿在这个不完美的世间做一盏灯。

如果对佛法有坚定的信心,那么周围越黑暗,就越能显出这盏无尽灯的价值。我们要建立正确的知见,深察善知识难遇难求,常念三宝功德,珍惜出世因缘,无论什么境地,都不丢失可贵的菩提心,努力传递觉悟的正能量,用一念之善心、一念之慈悲、一念之功德,温暖大众、烛照世间。

二、必须有规矩有担当

僧众常住寺院,并非普通居家生活,四季朝暮,一言一行,必须以佛为师,如法如律,要有规矩,有担当。

1、整洁环境,维护道场清净

居于寺中,无论担任何种职事,都应尽心保持寺院内外环境的庄严整洁。洒扫殿堂,清洁佛像、法器,不令蒙尘;收拾杂物,整饬庭院、道路,不令荒芜。环境布置不得过于华丽,打扫整理不得违律伤生。时刻保持道场内外及身口意的清净。

道场是清净庄严的宝地,而非风雅聚会、旅游休闲、医疗养生、结交权贵的场所。当知所有不以信仰为基础、不以解脱为目标的交往都是杂染攀缘,必须引导、转化。无论师徒、僧俗,都要“以道相见”,而不应将关系建立在各种世俗利益之上,不可将寺院视为投资名利的途径。比如借护法之名建立人脉,谋求私利;或利用道友间的信任大肆借贷,获取钱物……严重损害佛门清净。

2、维护佛法,践行弘法利生

道场应每日香、花、灯、果、净水供养不辍,更须有对佛法及其基本仪规的维护和弘传。

①不依邪见

佛教强调依法不依人,不仅重视善知识的教导,更推崇正知正见。佛教常被人与民俗、迷信等混为一谈。所以,道场及僧众的职责,就在于守护,传承,引领大众正信正行。

②不奉邪命

佛教不否认神通,但为了维护正法,规定不得以神通、占卜等方式谋求利养。曾有个别地方,以看相算命、解签打卦等吸引香客,令大众对佛教产生误会,殊为不妥。

道场是出家人的家,出家人的家规就是戒律,家教就是威仪,家风就是道风。习主席说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继承如来家业的佛弟子也必须明白,道风清正是弘法利生的底气和基础,唯有道风正,才能道场兴。

3、随缘不变,誓作人天师范

生活方式可能日新月异,佛门的精神和原则,如慈悲摄众、谨慎防嫌等不能偏差。须知晨钟暮鼓、早晚课诵、二时临斋,乃至自身持戒的精严,都是在向社会大众传递佛门气象。

三、必须无所求无所惧

在此我谈三点,与大家结缘。

(一)不求

蕅益大师曾提出“十不求行”:

念身不求无病;处世不求无难;究心不求无障;立行不求无魔;谋事不求易成;交情不求益我;于人不求顺适施德不求望报;见利不求沾分;被抑不求申明。

修行者应“不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以无所求、无所得的心境,“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二)改过

修行即是改正我们身口意的过错。弘一大师曾有十条改过训示:

虚心;慎独;宽厚;吃亏;寡言;

不说人过;不文己过;不覆己过;闻谤不辩;不嗔。

学佛者当牢记此十训,精进修行!

佛教最殊胜、最究竟的就是要“逆生死流”,获得解脱。发心求正觉者,最重要的就是不忘初心,不畏孤独。

(三)安忍

忍,是忍耐不如意的境况而不生嗔恚;安忍,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安忍不仅是禅定的前方便,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力量所在。

1、由忍入定

禅定的基本功是打坐,调身、调息、调心,皆须忍耐功夫。生活中忍耐四季寒暑、风霜雨雪、疾病灾祸等,也能培养定力。逆境不易忍受,顺境更难舍离。憨山大师说:“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2、能忍自安

不仅要忍耐自然的一切,面对众生的种种误会、刁难和加害,也要能忍耐,不嗔恨,不报复。有忍耐力才能恒顺众生,修万千法门,获无尽妙用;忍耐心不够,就会平添障碍,甚至“火烧功德林”。

3、行忍而觉

“忍辱”是到彼岸的“六波罗蜜”之一。经典中一再称叹:“夫忍者,万福之源”“忍者第一善法,第一清净,佛所赞叹。”“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无论坐禅、念佛,还是入世历练,都要以安忍为基础,放下是非、荣辱、得失,磨砺品格,成就诸事。

走在漫漫菩提路上,每个人都难免遭遇坎坷、磨难,唯有长忆“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的誓言,以无所求,无所惧的气概,安忍不动,精进不懈,转化逆缘,抵达圆满的觉悟。

总之,不昧初心,不退初心,才能不忘初心,不负初心。

祝大家在新的年勤勉修学,福慧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