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古寺介绍
 一、恢复清凉寺的缘起  南京清凉寺,始建于南朝,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清凉山即因寺而得名。作为南唐首刹,鼎盛时期的.. < 详情 >
您在的位置:首页 / 理海法师 / 文集 / 讲座  
讲座
2012年5月27日 第二届金陵礼佛文化月 讲于栖霞山佛学院

发布单位:理海  发布时间:2012/12/23 14:33:04  浏览量: ( 6067 )

金刚经撷要

大德法师、护法菩萨:

因缘殊胜,不可思议,能在礼佛文化月期间,佛陀法身所在、顶骨舍利供奉地,与大家重温祗园会上,金刚妙义,真是法喜充满!

今天,我要给大家共同分享的题目是:《金刚经撷要》。

众所周知,《金刚经》内容深广、义理丰富,若要以个把小时听个究竟、弄个明白,难如登天。虽然如此,我还是想借此机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金刚经》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说明《金刚经》的重要性

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中,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可总结为一首偈颂: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谈般若,法华涅槃共八载。(宋•孤山智圆大师)

由此可以看出,在佛陀一生说法中,广谈般若一法的时间最久。

释迦牟尼佛说般若之法,前后共有十六会,义丰文富,简括有六百卷,读诵已难,遑论演说受持,故于第九会,由博而约,特说此经。东晋时的罗什大师将其译成汉文,并加入魏译之数行计之,全经共有五千八百三十七字。不但般若要旨尽在里许,且得此一卷,一切佛法无不在握。何以故?般若为一切佛法之纲故,此一卷《金刚经》又为般若之纲。

《金刚经》自传译到中国后,禅宗五祖、六祖等大德极力弘扬,家喻户晓,流通不绝,就大多数学佛者而言,无有不读此经者。究其原由,佛教三藏十二部、大小乘一切教义,皆从般若出。然而,《金刚经》又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盖如来智慧觉性,一切众生,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但为妄想执著所障,不能证得。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者,皆为此事。一切佛法,无非破执除障,本经所说,尤为直捷了当。譬如金刚宝剑,依此而行,可以直下断除。

妄想就是分别心,有了分别心,就会产生执著。执著分两种,执五蕴色身为我,叫人我执,简言之,名我执;执著一切法,叫法我执,简言之,名法执。

“愿消三障诸烦恼”。三障即烦恼障、所知障、业障。

我执------产生烦恼障------障碍涅槃;法执------产生所知障------障碍菩提妙智。当知,有般若故,妄想、执著自然断除。无论修学哪种法门,必须致力于此,一切法不离般若故。

学习《金刚经》者须向大处、深处领取,若死在句下,拘执文字,一一与经文比附,反增障碍。所谓“药不必扁鹊之方;书不必孔丘之言”。

二、简释金刚般若的名义

《金刚经》的全称叫《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

佛教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名目众多,但不出七种:单三、复三、具足一。

金刚是比喻,般若是法,波罗密多也是法。因此,本经就是以法喻而立名。

金刚:金刚者,金中之精,最坚、最利。能坏一切物,是为利;一切物不能坏,是为坚。比喻本经所谈的“般若”内容,坚固不坏,而又能摧灭众生的一切烦恼、执著、障碍,得到究竟解脱。

般若:权且译为智慧,但世间所说的“智慧”,不能代表“般若妙智”。

世间人所认为的智慧,是世间有漏智所成的有为之法,绝不可能令人明心见性,了脱生死,获得究竟安乐。世间的那种智慧是一种邪正兼杂,利害参半的结果。因为是由第六识妄心所分别出来的一种妄知、妄见,是不实、污染、非纯善,尤其狭隘有限,只合乎于某个潮流时代。

本经所谈的“般若妙智”则不同,它是从自性中流露出来一种无漏智,是离过绝非,是真实不虚,纯净无染,是唯正无邪并且没有穷尽。人们若能得到它,非但能令自己断惑证真,离苦得乐,且能普度众生同超生死苦海,同登安乐彼岸。

依般若的性质来说,其类有三:

一、实相般若:实相者,即诸法如实之相,不可以“有、无”去叙述它,也不可以大、小等去计度它,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可表达,无可取著,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包含三义:1、实相无相,离一切虚妄之相,没有一相可得,故名无相。2、实相无不相,具足恒沙功德之相没有一法不是,故名无不相。3、实相无相无不相,虽离相而本体不空,虽具足而自性本寂,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若言其有,妙有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名无相无不相。

二、观照般若:是实相理体上所起的一种智慧妙用,谓行者在修观时,心光内凝,照了诸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体即是空,由空妄相,而见实相,以实相由观照而证得,故名观照般若。另外,若能如实了解圣教中所说的道理,依理法去体验实修,其间所有的功行,亦名观照般若。

三、文字般若:诸佛菩萨从其亲证实相理体,假借文字语言来开导一切有情,使其解悟者,名文字般若。若从狭义来说,指本经所有的文字,以及八部般若里面所诠的义理,因其能令众生开发智慧,故名文字般若。若广义来说,则非仅圣典上的文字而已,凡一切语言动作等,能表显意义令人理解而启发智慧者,都可以称为文字般若。

波罗密多:是梵语,翻译为四种意思:1、译为到彼岸。到彼岸是一种比喻,喻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过烦恼的中流,到达涅槃彼岸时,须仗般若宝筏。众生被三惑烦恼所迷,以致沉沦生死苦海,现在如果想求度脱的话,就不得不借助般若的功力去灭除烦恼,来了脱生死的痛苦,获得究竟涅槃的安乐。

2、译为度无极。能依般若而修,则两种生死、一切诸苦尽可度脱无余,故名度无极。

3、译为远离。能用般若观照,则可远离一切颠倒妄想,故名远离。

4、译为究竟。菩萨依此般若,圆满成就其自利(上求佛道)、利他(下化众生)的一切功德,故名究竟。

波罗密有六种,依此六法能度过生死苦海,到达涅槃的彼岸,故称六度。六度者,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恨,精进度懈怠,般若度愚痴,禅定度散乱。

既然波罗密有六种,怎么本经只明“般若”一种?其有三个理由:1、般若是正行,余五是助行。2、若有般若,自然能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3、般若为五度的眼目,经云:“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基于以上三点,所以经名单举“般若”一度,赅摄其他五度。

三、明了《金刚经》的主体要点

佛教每一部经,无论卷帙如何重大,条理如何繁多,必有其归趣所在,亦即主体要点。

大乘经典都是以“诸法实相”为主体要点的。虽然如此,祖师大德在讲经时,都会将每部大乘经典的不同要点畅述出来,如:天台宗智者大师认为本经是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为经体;藕益大师认为是以“实相常住”为体;谛闲大师则认为是以“第一空义”为经体。我们要知道,三说虽异,实则相同,都是归于“无所得之中道实相。”

《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学习佛法者要深知、深信,心清净就能生实相。

心清净,就是心“无住”;心无住者,就是离一切诸相;离一切相,即是空有不著,亦即一空到底。所以《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金刚经》自释“实相”名义:“实相者即是非相”。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非有、非空、非亦有亦非空、非非有非非空。凡此有、空、双亦、双非之诸相俱非,非亦不立,是为离一切诸相。

由是观之,“心清净”“生实相”六字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归趣、主体。

四、明确《金刚经》的修行宗要

《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它是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其修行宗要,经中有现成的语句:“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此来看,“离一切诸相,修一切善”就是《金刚经》修行妙旨。简要来说《金刚经》的核心就是“离相、修善”四个字。

(一)离相

“法”与“非法”两皆不取,为离一切相。

离相的要点在于明了“无住”二字的深意。无住者,两边不住,一空到底。经云:“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非法非非法。”又云:“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此处的离相,就是《金刚经》反复强调的“不住”。

1、离相布施

1)第四《妙行无住分》云:“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2)第十四《离相寂灭分》云:“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2、无住生心

第十《庄严净土分》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3、离相证真

第十品《究竟无我分》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

(二)修善

在《金刚经》中“于法应无所住”之下,紧接“行于布施”即是修一切善的意思。

全经始终贯穿“离一切相,修行一切善”。《大智度论》云:“般若要旨在离一切法,即一切法。”离一切法者,就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者,就是修一切善。

1、无住修善

《金刚经》云:“须菩提,菩萨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2、闻说之益

1)“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离相、修善)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百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注:后五百岁:初解脱坚固、次禅定坚固、三多闻坚固、四塔寺坚固、五斗争坚固。于斗争坚固之今日,能信此(离相持戒修福)为实,诚为希有!

2)“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离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胜于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功德)。”

3)“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指须弥山王、恒河沙数七宝布施)福德。”“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3、无得胜益

1)“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须菩提言:)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2)“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3)“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各位大德:“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两句,始终贯穿《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全文,导引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借助于般若宝筏,渡过烦恼的中流,到达涅槃的彼岸!

五、总结《金刚经》的殊胜功用

明白了《金刚经》的核心意趣后,大家还要进一步了解其殊胜功用,亦即辨别、明了《金刚经》因修行而获得的最大功用。

关于《金刚经》的修行功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破执”二字是一经的大用;也有人以“断疑生信”者是;或有以“无住生心”为本经妙用;也有人以“破我灭罪,成就如来”为其大用;亦有以“破魔除障,增福增慧”为本经的修行妙用。

历代诸大德皆判定《金刚经》是至顿、至圆的教法。本经屡言:“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又言:“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云:“若为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言:“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又云:“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由此可知,一切圆顿经教,皆为此经摄。此经能摄一切经教,一切经教不能摄此经教。一切藏、通、别、圆、小、始、终、顿、圆种种教义,本经尽摄无余。

最后,祝愿大家能在祗园会上诸佛菩萨的加持下,佛陀顶骨舍利的顶光摄照下,获得菩提妙智,证入实相般若,究竟佛果。

阿弥陀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2012年6月10日 佛学与人生(二) 讲于清凉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