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
清凉古寺介绍
一、恢复清凉寺的缘起
南京清凉寺,始建于南朝,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清凉山即因寺而得名。作为南唐首刹,鼎盛时期的.. < 详情 >
会 心
发布单位:葛长森 发布时间:2017/10/5 7:07:28 浏览量: ( 9511 )
20多年前,写《烹饪美学》一书时,曾研读袁枚的《随园食单》,对社会上有关研创随园菜比较关注。
去年,见到一本《随园菜》书,作者为北京人。从书中得知,北京成立了一个“随园食单研究会”,还将随园官府菜制作技艺申遗,进入了北京非遗名录。
看到这个信息,心里颇不平静。袁枚在南京生活50多年,写了《随园食单》等著作。1984年南京名厨薛文龙首创、演绎了100多种随园菜,影响远及香港地区及日本等国。1991年,薛文龙《随园食单演绎》一书出版。
但是,这些年来,南京研创随园菜沉寂了,反而北京成了研创随园菜的大舞台。
今年六月底,眉目清亮、说话平和的倪兆利女士来清凉寺,在理海法师门下皈依。不久,我们相识,成了师兄。她听说我研究茶,即告诉我她那有个茶室,约时间去喝茶。
一天下午,我邀约几位茶友去她那儿喝茶。走进那儿,一块硕大石头上镌刻的“随园”二字吸引了我。步入店堂,一幅《随园图》映人眼眸。
原来倪兆利女士是江苏随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总,这里是“五季随园”餐饮文化基地。
品茗之余,倪总带我参观基地的设置。我谈及北京有人研创随园菜并申遗的事。我话音刚落,她即说:“那是我参与做的”,并详细介绍了北京人研创随园菜的具体情况。
我问她:“为什么从北京来南京发展呢?”
她说:“袁枚的随园食单,每道菜背后都有故事,都融入了江南人的精明智慧,是与江南特别是南京当地的民情、风俗、气侯、地理、物产密切相关。研创随园菜,怎能离得了南京呢!”
“五季随园”地址在烏龙潭畔,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紧邻。
我对她说:“随园食单是通向美味的地图,但又很原则,具体的干煸、生爆、清蒸、红烧、油焖以及炒、炖、熘、鹵、煨等都要靠研创者、厨师的智慧去把握。这就像中医里对脉象的体察,对药性的配伍,要靠医生用自己的智慧去思维。中餐与中医其精神上很相近,要人们反复实践认知,但又有规律可循。”
我们两人谈话很投机,很愉悦。她说:“以后要多交流”。
这天中午我在清凉寺用斋,对理海法师说:“下午到倪兆利那儿去喝茶。”师父即要我把写好的字带给她。
倪兆利微信名为“上善若水”,她请师父为之题写这四个字。
当我把师父的题字交给她时,她激动不已,很感恩师父。
古代圣哲十分推崇“上善若水”,意思是说人类最美好的品行应该如水一样。水给人的启迪太多了,如:水往低处流,水随遇而安,水质透明、清澈见底,水的公平,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等。
倪总喜欢“上善若水”,我想:“水溶万物而不爭”,倪总在北京事业有成,现在到南京发展,她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黙的奉献之中。“千条江河归大海”、“流水穿石”,倪总对事业追求的锲而不舍,坚定不移的精神,一定会在创制"随园菜"及"随园茶单“上取得新成果。
时近傍晚,茶喝得不少了。我们从“五季随园”楼上下来,楼外是一个花园院落。
院墙上满是绿叶花朵,红色的、白色的花朵,在茎枝蔓长的椭圆绿叶中挤挤拥拥,笑出了一派夏末的自然风光,仿佛在窥视人们喜悦的面容。
与这些绿枝花朵近在咫尺,凝眸相望,无言悄声,黙然会心,人们获得的是一种审美的满足。
会心是一种境界,不是刻意寻求能得到的,而是靠某种机缘。
会心是种感悟,这不仅仅是理解,而是让对方明白和感动,是心灵的交流。
今天与倪总的交谈,就有一种会心的感觉,这是清凉佛缘、善缘的使然,是对随园菜、随园茶的共同爱好,更是对优秀文化传承心与心的交融契合。
分别时,倪总送给我们每人一本《随园食单三字经》,这是她参与编写的刚出版的新书。
我翻开此书,前页即是一幅袁枚的画像,我似乎看到袁枚先生也会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