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古寺介绍
 一、恢复清凉寺的缘起  南京清凉寺,始建于南朝,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清凉山即因寺而得名。作为南唐首刹,鼎盛时期的.. < 详情 >
您在的位置:首页 / 佛教文化 / 宗派 / 三论宗  
三论宗
中论导读

发布单位:  发布时间:2009/6/19 11:20:07  浏览量: ( 8044 )

  《中论》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先驱龙树所作,大约成书于公元2 世纪中后期。它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它主要阐述了大乘佛教缘起性空的般若思想,从而使佛陀的教义在佛陀涅的五百多年后,得到了澄清,因而也成为大乘佛教建立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魏晋时期由鸠摩罗什翻译成中国文字。它的思想是后来印度中观学派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对后来的大乘佛教影响很大,因此下面就从它的作者、它的产生背景、主要思想和影响等方面对它作一个简要的了解。

壹、作者

  《中论》的作者是圣龙树,出生在南印度德干高原的温达拉巴地区的一个婆罗门家族,很早就以学说卓著,精通婆罗门教而闻名。后来信仰佛教,成为佛门的龙象。佛典中对他的事迹有着预示,《入楞伽经》第八卷中记载:大慧菩萨问:“世尊灭度后,是法何人持?”佛说偈答:“于我灭度后,南天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住初欢喜地,为人说大乘,能破有、无见,往生安养国。

  龙树在与外道的不断斗争中弘扬和发展他的大乘中观理论,推动大乘佛教发展的。由于他对佛教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工作,对后来影响很大,被称为佛陀第二。而且还被称为八宗之祖”,佛教有八宗都把龙树称为是自己的祖宗,这八宗是:俱舍宗、成实宗、律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

  龙树的著作很多,千部论主之称。保留到现在,收集在《大藏经》中的就有19种。重要的有鸠摩罗什译的四部:《中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大智度论》一百卷,《十住毗婆沙论》十七卷。还有《六十颂如理论》、《回诤论》、《菩提资粮论》等著作。

贰、背景

  在佛涅般一百年后,原始佛教的宗教色彩极为浓厚,与当时的婆罗门教,耆那教差不多。佛教内部由于组织不严,教团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他们由于学说的不同,戒律的差异,形成保守的上座部和积极的大众部。对于这次分裂的原因众说纷芸,但主要是由于教徒们对教团内部的保守派,生活在出林中的圣教团的批判。这些保守的圣教集团一改佛陀在世时托钵游方的生活方式,而开始定居在僧院中,担负学问研究和社会教育。这样的僧院佛教渐渐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佛涅后,人们遂渐把佛陀视为超人的神,成为修行人十分崇高的理想形象,因而出家人就不再追求自己的成佛,而追求成为较接近理想形象的阿罗汉,成佛的事也就被认为是决不可能的了。这就局限了佛陀的教诲,因而招来了理想主义的求道者的不满。二是阿罗汉的理想,只限于僧院的出家人可能达到,这就排斥了在家信徒,使他们不得不寻找能把结婚、家庭与社会义务、生活享受相结合的宗教了。这些差异就逐渐成为佛教分裂的原因。

  佛教的分裂也有理论上的根源,佛陀的四了义中有一条是依法不依人”,因而为了保存佛法这一法宝,教徒们就开始结集佛经。结果就形成了大众部和上座部。对分裂开的大众部的名称来源,又有说法,或认为它里面进步比丘较多,或是认为此派不代表出家人,它代表的很可能是当时积极的修道者,其中有许多或许就是社会上的大众,即在家人,他们把其它宗教的色彩加在原始佛教之上,从而发展出了积极的灵活的宗教信仰,他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开阔,并且越来越接近大乘空宗的思想。

  大乘初期信徒有组织,成员称为菩萨。活跃在此阶段的还有社会上的长者,如与中观派有关的《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就是都市长者。《华严经》中的善财求道,他所访问的也有很多是俗世中的人,而专职的宗教家则不多。佛教如此的世俗性,正是说明佛教发展过程中对小乘经院佛教的否定,而希望在更大范围内发展佛教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大佛教形成前,佛教思想是非常活跃的,它们之间矛盾和对立常常也是很强烈的,杂在种种社会因素中,在条件成熟时,就促成了大乘佛教的形成。

叁、主要思想

  《中论》一书的主要是讲缘起无自性中道二谛涅等思想的。

  一、《观四谛品》中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这就是说万法都是因缘而起的,即一切法都是由于种种的条件和合而成的。既然是和合而的,那么事物就有所依赖,而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那么事物就永远是在无尽的条件链子下存在着,因而就到底,就是没有独立的自性的,只是虚假的名相概念而已。

  二、从缘起理论出发,龙树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空的,没有自性。他说:因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因为事物如果有决定的自性,则一切生灭现象都无法存在,世界则会僵化、固定、静止不变。龙树在《观四谛品》中说:若有决定性,世之种种相,则不生不灭,常住而不坏。又说:若一切法不空,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并且还说,如果一切法不是空的,那么涅也没有,《观涅品》中说:若诸法不空,则无生无灭;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因此佛教并不认为一切法自性空是消极的,而认为它是世间万法生成的基础,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正如《观四谛品》中说的: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佛教以缘起理论起点,推出万物都是空无自性的,又从反面说如果诸法不空,则有种种过咎,这样也就进一步说明缘起理论的正确性,因而在《中论》中他把缘起理论推得很高,说: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

  三、在缘起和性空的理论基础上龙树提出了中道思想。万法是缘起的,所以是空,但万物既然缘起了,就不是空无所有,就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种有,这种有没有自性,只是语言的方便设施,只是名言概念,所以称为是假名有。对于事物的空性和假名有,龙树在《中论》中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在这里龙树兼顾假有与性空来说中道,认为只有同时看到事物的性空和假有两面,才是中道正见。由于事物都是缘起无自性的,因此对从它有自性而产生的正反两边的判断,如断常、生灭、一异、来去,都是错误的。这些缘生缘灭的二分法当下就是空的,没有自性,因而不可以说它是生,是灭,是断,是常。这正反两边都要否定,即不生不灭,因此龙树在《中观》开头就标出八不以表明他的思想,阐述他的八不中道理论。

  四、二谛说。龙树在阐述他的中道思想时,认为要同时看到空和有,即不能偏于有或空,这也就是真空与俗有不二,就是佛教的二谛说。龙树对二谛思想很重视,他在《中观》观四谛品中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收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

  俗谛,是说因缘生法是有,不是无或不存在,由于众生对于因缘生法的执着,诸佛就即因缘生法而开方便门,认为诸法是假有,只是分别出来的幻相,但它们也是不相错乱的。

  第一义谛,是指因缘生法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也就是诸法实相。它是离言说议论的,是不可言说的。《观法品》中讲: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

  真谛与俗谛只是佛陀引导众生的方便,事实上只有一个真谛存在,这就是所谓不二法门。因此真谛与俗谛在本质上就是同一样东西,是相即的,是一体一用的关系。世俗的万物当下就是空的,就是实相,并不是在世俗事物之外,另有一个实相存在,否则就是把有和空看成是两样东西,以空去反对假名有,这正是龙树所批判的。他在《观行品》中他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五、涅舨,涅般是寂灭的意思,也就是诸法的本性。般若学从缘起法讲,一切都不是决定的生灭,所以一切法的生灭与一切法的不生灭(即寂灭),并不排斥,而且从本质上说就是同一的。依缘起法则,一切法因缘合和而成,是没有自性的,它的生灭就如同幻化的一般,只是人的第七意识分别、执着才有的,这种如幻如化的生灭,如同海市蜃楼,当下就是空的,是不生不灭的,是究竟寂灭的,与涅没有差别。而涅也不是开世间法而存在的,涅就是就着世间一切法而说的,所以说两者的实际本质没有差别。《中论》观涅品中说涅与世间,无有少差别,世间与涅,亦无少差别。涅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肆、影响

  《中论》中阐述的缘起性空思想是佛法的基本精神,它批判了当时流行的种种社会思潮,对于澄清佛教思想,统一佛教内部思想,都有着深刻和意义。而且沿着龙树的这一思想,大乘佛教建立了起来,并且延续了近二千年,它对后来的社会文化和大乘佛教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于龙树的思想,西方哲学界也给了很高的评价。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卡尔·雅斯贝斯在1757年著的《大哲学家》第一卷中,列举了世界上15伟大的哲学家”,其中就有佛陀和龙树。

  在印度,形成了以龙树思想为特征的中观学派,它是印度佛教二大派别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和另一派别,瑜珈行派一起相互冲突,相互融合,形成了一部印度大乘佛教发展史。印度大乘佛教中期,中观师大家月称建立的中观应成派是中观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后来流传到中国西藏,在那里得到了藏王的支持,藏王墀松德赞曾命令,西藏佛教的见解应以龙树的思想为标准。从此它就在那里站住了脚,并成为藏传佛教思想的主流。

  在中国,由于鸠摩罗什的翻译和传播,印度正统的中观学在中国得到了流传,僧肇对六家七宗的批判,就是佛教般若学的真正兴起,从此中国佛教就走上了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而不再依附于道家玄学,不再以道家思想来解说佛教思想了。

  在后来,三论学说兴起,他们是直接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及提婆的《百论》为理论基础建立的,经过文人学士的研究,帝王的支持,和三论学僧的弘扬,到隋代,吉藏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三论宗。三论宗在后来虽然很快就失传,但它的般若学思想却为后来的各家所吸收和运用,它对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的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论宗在中国失传后,在日本却有着传承,它是日本佛教史上的第一个宗派,尽管后来它在日本奈良时代末期也就已经衰落,而且以后它也未能振兴,但中观学的分析方法却成为日本佛学中一个极重要的内容得到了肯定。日本明治时代的高楠顺次郎说,在日本……对该宗(三论宗)教义的研究,迄今未衰,因为对一个佛教徒来说,把该宗宗义当做学习佛法的主要科目,和辩证推理时之坚锐武器,则这种研究是不可或破的。

  龙树在《中论》中阐述的缘起性空的思想对近现代的人间佛教也有一定影响。近代倡导人间佛教的佛教界人士不少,其中理论建树高,最具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是印顺法师。印顺认为缘起与空是统一的,这是大乘佛教的特色。一切法是缘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性空,无自性的。偏于性空,人们就会去寻找一个实体,倾向于本体论、形而上学方面的探索,醉心于理性的思维或参证,而不重视法相,不重视佛法在人间应有的正行,这是执理废事。而《中论》的特点就是对概念名相的否定,它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对本体论的否定。因此他就把缘起与性空的统一,作为他人间佛教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从龙树的思想对后世佛教发展的影响可以看出,龙树《中论》的思想理论就是在现代社会仍有着一定的价值。

  上一篇: 入中观般若论
  下一篇: 中观涅槃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