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古寺介绍
 一、恢复清凉寺的缘起  南京清凉寺,始建于南朝,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清凉山即因寺而得名。作为南唐首刹,鼎盛时期的.. < 详情 >
您在的位置:首页 / 理海法师 / 文集 / 文章  
文章
传灯续焰 继往开来

————对佛教院校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布单位:理海  发布时间:2013/11/28 18:16:19  浏览量: ( 8407 )
        本着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的责任和对佛教僧团建设、僧伽教育的一份热情,结合在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二十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以及对栖霞山分院三十年办学经验的总结与回顾,我对佛教院校面临的现状和发展作了一些思考,是否有益,供热心关注、投身于佛教教育事业的方家指正。
        常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百年大计,教育(人才)为本”,要办好一所有传承、有影响、有特点、有风格的佛教院校,就必须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两个特色,处理好三个关系,适应形势,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赋予佛教院校教育体系以更规范、更健康、更有序的发展内涵。
一、始终坚持“两个特色”的办学理念
        出家践行菩萨道,就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从这个角度来说,引导、教育学僧“上求佛道”,就必须坚持佛教的基本原则,不能在对现代教育方式和技术的追求中迷失根本方向;而要启发、培养学僧“下化众生”的能力,又必须贴近现实生活,不能脱离时代,以致学僧在日后的弘法利生中与大众彼此隔膜。
        栖霞山分院“学修一体化,学院丛林化”的办学方针,和面向现代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既遵循佛教教育的传统,又符合时代境况,这也是当前全国佛教院校教育的基本定位。
1、坚持佛教特色,明确办学宗旨
        栖霞山分院一贯坚持明确的办学宗旨:“坚持人间佛教思想,继承和发扬我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爱国爱教,依戒定慧,学修并重,具足正信的学僧,并为中国佛学院培养、输送优秀的僧青年。”
为贯彻、落实这一宗旨,必须充分估计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年轻僧众的影响,加强道风建设,始终把坚固道心、矢志修行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
        与此同时,也要在课程设置上保证佛学内容的基础性,在时间安排上保证教学与宗教活动的均衡性。
        栖霞山佛学院本科班的教学课程中,佛学课占60%,文化、艺术类课占40%。时间安排上,每周上六天课,每天五节,保证全年有九个月的教学时间,一个月的佛事实践活动(参与寺院水陆法会、佛七、讲经等),两个月的寒暑假(省亲、参访)。
        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下,一个发心纯正、刻苦而自律的年轻僧人,可以基本拥有引领大众正信正行的弘法利生能力。
2、坚持时代特色,强调“学修并重”
        注重学术研究是佛教在中国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传统(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国际友好交往)之一。上溯至古代规模宏大的佛教译经场,在佛教的发展中,学术研究的地位和重要性从未动摇过,即使“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也强调丛林传承和师徒之间的启发与呼应,留下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量著述。因而无论什么时代,佛教院校着力培养的续佛慧命者,都应该具有博学多闻、深入经藏的基本能力。
        然而,年轻的僧人要承担起住持、弘传佛法的重任,仅仅深入经藏还不够,还必须本着大乘佛教积极入世的利生精神,与时俱进,了解时代、社会与大众,明察不同的需求层次,掌握恰当的表达方式,如此,才能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因病与药、相身裁衣,真正做到“契理契机”。所以,佛教院校的教育,必须坚持时代特色,在精选、拓展学习内容的前提下强调“学修并重”。
        作为两年制中级佛学院,栖霞山分院设置的佛学基础课主要有:戒律学、丛林知识、佛学概论、三论宗纲要、三论玄义、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遗教三经、二课合解、佛典选读、童蒙止观、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和梵呗等。文化课则参照地方中等专业院校,设有政策法规、语文、写作、地理、历史、英语、中西哲学简史、时政、书法和会计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也一直参照地方中等专业院校的标准来制订。这样的课程结构,无疑有助于学僧对世间法的了解,增强与社会的沟通能力。
        为了开阔学僧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分院还有选择地聘请一些专家、教授和法师前来开讲座。同时,注重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经常外出参学,有组织地参与一些大型佛事活动,将“课内学知识,课外长才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僧“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思想得到充实和升华。
        其实,即使是放在首位的修行,也必须审视时代环境,不能磨砖作镜,拘于传统形式,要领会“一切法皆是佛法”的佛教精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使弘法利生更广泛深入地为大众所接收。
        用坚持“两个特色”的理念办学,实际上是致力于培养学僧出世的精神和入世的智慧,使佛教院校真正成为佛法传承和弘扬的人才储备基地。
二、务必处理好办学中的三个关系
1、学习与修行的关系
        佛教的“信解行证”对修学者的要求远在“知先行后”或“知行合一”之上,佛学院的宗旨和使命决定了其对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佛教院校在办学中指导、帮助学僧处理好学习与修行的关系成为首要的,也是最本质的任务。
        首先要努力使学僧明确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修行,依循经典义理,找到正确的解脱方法;其次要帮助学僧了解学习有着更丰富的内涵,一切法皆是佛法,学习圆融地调和各种人事物,在繁杂的世间弘法利生,这本身就是修行。
        为此,除了在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活动参与等方面充分重视、精心设计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创建、维护良好的学风与道风,让学僧真正有目标,有榜样,有愿有行,在正知正见的引导下,将传灯的责任化作学习的不竭动力,把解脱的信念融入修行的生命历程。
2、学院与寺院的关系 
        佛学院不同于世俗的地方院校,它本身就应该是佛法熏修的场所,因此,必须依托寺院作为证悟的实践重地。栖霞山分院三十年来依托栖霞寺,遵循“学院丛林化”的办学方针,立足于现实,逐步优化教学环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栖霞寺不仅为学院提供了如法的道场环境,保证了学僧正常的丛林生活和法务实践,还在师资和经济上为学院提供了大力支持。
        栖霞山分院拥有一支比较稳定的师资队伍。专业课的教师基本来自中国佛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并已任教多年;文化课的教师大多来自社会学校长期任教、且经验丰富的教师。
        目前国内佛学院的师资构成基本相近,来自社会的教师大多不成问题,而法师们因为是出家身份,长期在佛学院任教难免会有聘用随意及退养无着等顾虑。
        因此,除了逐步建立起佛教界内部的法师资格评定标准,给予相应职称及待遇外,还应该依靠寺院,来解决法师们年迈时安身的修行处所等问题,使之无后顾之忧,安心于教学工作,确保法师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此举也有助于成就法师自身修为,增进寺院道风建设,于学院和寺院的共同提升大有裨益。
3、寺院、学院与学僧的关系
        中级佛教院校的教育应以养成健全的僧格为主,引导年轻僧人坚定信念,勤修三学,以四大菩萨为榜样,具足悲智愿行。从这一点来说,佛学院与推荐学僧的寺院所承担的责任是别无二致的。
        栖霞山分院面向全国各寺院招生,学僧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择优录取。入学后,除生活上的细致关怀之外,学院还特别设有《三方协议书》,来明确佛学院、推荐寺院及学僧本人的各自责任。每学期结束后,学院还及时向推荐学僧的寺院书面汇报该生在一学期内的学习成绩、宗教修持及遵守学院各项规章制度的情况,并征求推荐寺院的意见,以共同促进学僧养成良好的佛教情操和如法的行持,为日后住持一方、弘法利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建设僧众与信众并轨的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重视、对宗教的需求会越来越突出,而圆满的佛教教育本来就是三根普被、四众兼顾的。从佛教界目前的整体状况来看,出家的年轻僧人比十几年前少了许多,佛学院的僧源客观上在逐步萎缩,而随着在家信众数量的迅速增长,居士教育亟待重视。鉴于此,我认为目前最需要加大投入的,是充分利用佛学院丰富的师资和良好的环境,建设以出家僧众为主、在家信众为辅,僧众和信众并轨的教育体系,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为大众创造熏修佛法的殊胜因缘。
        在这方面,中国佛学院的“法海探源”培训班、柏林禅寺的生活禅夏令营、戒幢律寺的菩提静修营、普寿寺的正信居士培训班等,都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和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总之,作为佛教院校,所要培养的,应该是德才兼备,既能深入经藏、明了佛教义理,又能适应时代、广摄有情众生的僧伽,而唯有承续正法、随缘生动的教育理念,和面向大众、慈悲善巧的教育方式,才符合佛教造福社会、普度众生之道,也才是佛教院校的发展之道。

                                                                                  二〇一三年四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