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益禅师教育理念对当代江苏佛教教育的启示

——2022第五届江苏佛教论坛论文

发布单位:qls  发布时间:2022/7/21 21:23:13  浏览量: ( 6504 )


文益禅师教育理念对当代江苏佛教教育的启示

理海

摘要:佛教僧才的教育培养,是关系到我国佛教前途和命运的头等大事。培养高级佛教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一百多年学院化教育的发展,当代江苏佛教教育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急需解决制约发展的一些问题。此文以反省的态度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从法眼宗文益禅师的教育理念中汲取智慧,得到启发,提出建议以推动江苏佛教教育事业的时代化发展,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法眼宗;文益禅师;佛教教育

当代江苏佛教教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各地佛学院为江苏乃至全国佛教培养了众多僧才,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办学资源分散;全职教师数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学僧生源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等,这些都成为制约各学院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此文试图从历史经验寻找启发,参考法眼宗文益禅师教育理念的精粹,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此文拟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将法眼宗文益禅师佛教教育理念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重视经教、借教悟宗;(二)理事不二、贵在圆融;(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四)“法眼四机”,因材施教;(五)茶堂即讲堂,茶几透禅机。第二,直面问题,既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目前佛教教育问题的根源,又看到当今佛教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制度、管理、人才培养的欠缺。第三,基于法眼宗当时独树一帜的僧才培养方法,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先辩邪正”:佛教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二)“理事不二”:提升教师队伍的学修及学术水平;(三)“法眼四机”:佛教教育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今将以上论述求教于方家,不当之处,请各位指正。

一、文益禅师佛教教育理念精粹

(一)重视经教,借教悟宗

达摩祖师东来,阐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法,自唐代中期始,慧能大师大开法化,禅宗顿悟法门在中土繁盛起来。文益禅师重视“以心传心”,他教导学子:“心地法门者,参学之根本也。心地者何耶?如来大觉性也。”他告诫弟子,如若自己未开悟,切勿好为人师,以无法印心故,遂在《宗门十规论》中把“自己心地未明妄为人师”列为第一忌。然而,在传承过程中,有禅修者因错解祖师真意,轻视经教,甚至排斥经教,以至于“顿悟”不成,经教不明。到了唐末五代,这些流弊愈演愈烈,乱象渐盛。为此,文益禅师明确指出,应该回归本源,善巧借用经典、文字的方便,以文辅禅,以教明理。他教诫学子:“苟或未经教论,难破识情,驱正见于邪途,汩异端于大义,误斯后进,枉入轮回。”

文益禅师语录中,多是引经据典回答学子之问,可见他本人对佛教经论的熟读、深入与通达。譬如有弟子以《维摩经》中“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一句请教文益禅师,他即以“形兴未质,名起未名”开示学子,参禅悟道必须消除二分法生起的形、名,回归于心地本来的寂湛一如。他还开出书单,劝弟子们读《还源观》《百门义海》《华严论》《涅槃经》等典籍,以探心源。

重视教理对宗门证悟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提倡禅教融合、藉教悟宗,是文益禅师在教育、禅师培养上的独到之处。

(二)理事不二,贵在圆融

佛陀经典,浩如烟海,若要弘扬,必有所重。文益禅师重视金刚、华严、般若等教乘,尤其重视借华严、唯识来阐明宗门要旨。理事圆融是中国大乘佛教的重要特质,文益禅师以华严的理事无碍理论开示学子:“大凡祖佛之宗,具理具事……理事相资,还同目足,……欲其不二,贵在圆融。”他还亲撰《华严六相义颂》来教导学子。华严六相,即总别、同异、成坏,它们之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彼此关联、不可分离,是圆通自在、无碍融会的。文益禅师以此教导学子要破除对“同异总别”之相,和“理事分离”之执,消除差别对立之念,达到理事圆融无碍之境。

(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文益禅师承继佛教教育不离生活的传统,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启发学子。禅机就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寺院殿堂传来敲木鱼声响,文益禅师会问弟子“听到了吗?”;寺院生长着竹林,文益禅师会问弟子“看到了吗?”;有人制作画屏,文益禅师问弟子“手巧心巧?”。他在清凉院开示道:“出家人但随时及节,便得寒即寒,热即热。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他开示学子,生活中的日常用斋、山间种竹、手工编织等等,一切不离本心本性。要持之以恒地训练直觉思维,打破疑团自然见道,惟此才能获得禅悟的智慧。

(四)“法眼四机”,因材施教

文益禅师确立了“对病施药,相身裁衣,随其器量,扫除情解”的教育原则,展现出活泼灵动的教育风格。《五家宗旨纂要》中将文益禅师的教法总结为“法眼四机”:箭锋相柱,泯绝有无,就身拈出,随流得妙。“箭锋相柱”即是针对学子不同根基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紧密相契,没有间隙。“泯绝有无”即令学子超越二元对立的分别见解。“就身拈出”即是佛性真如显现在世间各种千差万别的现象中,借鉴这种显现在人人眼前的现成佛法,信手拈来,随缘点化学子。“随流得妙”即依学子根器,即境设施,在开化的过程中灵巧运用接引的方法,令学子体悟佛法的殊妙。

(五)茶堂即讲堂,茶几透禅机

文益禅师住持清凉院后,为接引大众,不仅建佛殿,还建了茶堂。茶堂亦讲堂,是文益禅师为大众演说佛法,解答疑团之处。《景德传灯录》载:“(文益)初开堂日,中坐茶筵未起,四座先围绕法座”,待弟子安定下来,开始讲学。禅在茶中,茶透禅机。这种在茶堂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建立的开放式教学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

二、当代江苏佛教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江苏佛教学院化教育的历史及现状

江苏佛教历史悠久,以恪守传统、严明道风为典范,同时,江苏佛教又勇于创新,佛教学院化教育模式肇自江苏,开全国之先河。

1906年文希和尚在扬州天宁寺创立普通僧学堂,招收僧青年入学;1907年,杨仁山居士在南京金陵刻经处设立“祗洹精舍”,招收僧俗学生二十余人,同时江苏成立了“僧教育会”;1910年,丹霞和谛闲在南京三藏殿开办了江苏师范学堂。以后的几十年里,江苏的南京、镇江、常州、苏州、常熟、宜兴、扬州、盐城、泰州等地的寺院纷纷自办僧学堂、佛学院等,如南京栖霞律学院、苏州净宗佛学院、常州天宁佛学院、常熟法界学院、盐城启慧学院、泰州光孝寺佛学研究社、镇江玉山佛学院、竹林佛学院、焦山佛学院等。这些佛学院为当时的中国佛教培养了大量的僧才。20世纪70时代,诸多佛教院校关闭。改革开放后,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江苏的名山大寺很快得到修复并对外开放。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和佛教事业人才需求,江苏佛教界于八十年代初即率先在苏州灵岩山寺、南京栖霞寺办起了佛学院。后来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句容宝华山隆昌寺先后也办起了佛学院。

如今,江苏佛教院校数量居全国之首,有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西园戒幢佛学研究所、扬州鉴真学院、江苏尼众佛学院,及江苏佛学院下设的焦山学院、寒山学院、清凉学院、慈恩学院、法界学院、启慧学院、大林学院共12所,形成了5+7的办学模式。

(二)江苏佛教教育在新时代的机遇及挑战

江苏佛教教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也面临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江苏佛教教育如何继承历史传统,同时面向未来创新发展?如何借力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趋势更好地发展佛教文化?佛教教育的未来走向应如何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12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培养好“三支队伍”,其中就包括要培养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如何培养“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优秀僧才,是江苏佛教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文益禅师教育理念对推进当代江苏佛教教育的启迪

江苏佛教教育事业在探索中发展,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全职教师数量不足、学僧生源不足、教材不统一、经费投入不够等,都是制约各学院发展的瓶颈。目前,为了整合院校资源,由江苏省民宗委具体指导,拟把江苏佛学院的7所分院进行优化整合。然而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如何提升学院专职教师修证境界并能知行合一,如何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等等。

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视域下,文益禅师的佛教教育理念,对于新时代江苏佛教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能给我们提供诸多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迪。

(一)“先辩邪正”:佛教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文益禅师在《宗门十规论》中说:“凡为宗师,先辩邪正,邪正既辨,更要时节分明。”这段开示对当今的佛教教育依然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我们兴办教育是为了培养僧才,培养僧才是为了服务社会、普利大众,此为正发心。我们在办教育时,一定要善用有正知正见的教师,要拣择好的教材,要让学僧深入经藏,以戒为师、以法为依,要勇于以正法驳斥邪见。我们要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同行、同向、同心深刻理解领会服务大众,为人民、为社会的菩提要义和精神实质,以培养佛教优秀人才。

(二)“理事不二”:提升教师和僧才的学修及学术水平

佛学院首要培养僧众纯正的佛教信仰和高尚的佛教精神,我们要提倡以经典研修、律学研习来指导学僧的修持实践,我们也要培养学僧运用学术研究方法、学术语言,阐释佛教义理的能力,以期全面提升佛教界的学术话语权。

目前,江苏各佛学院的全职教师,主要来源于佛学院自培的优秀僧才留校任教,他们的个人学修水平普遍较高,同时,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很多法师在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表达能力上尚待提高。从我省佛学院法师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著作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具有高水平学术研究能力者还不多。江苏佛教院校中,专职教师、法师参与海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也较少。这不仅不能满足江苏佛教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江苏作为佛教文化大省的地位和声誉也不相符。对此,我们从文益禅师理事不二、应病予药的理念出发,在佛学院师资培养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些探索和尝试:

一是鼓励学院专职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佛教相关的学术论坛,发表学术文章,使江苏佛教界在学术界形成重要影响力。我们江苏佛教论坛,从本届开始也在特别鼓励各学院教师、学生投稿,此是推动学院专职教师提升学术能力的举措之一。

二是利用《江苏佛教》《苏州佛教》等刊物平台,设立佛学院研究专栏,鼓励学院教师、学僧发表佛学研究论文。对于学院教师成熟的讲稿、著作等,考虑资助出版。

三是在学僧中发掘具有学术潜力的好苗子,鼓励他们报考社会大学进行深造,借助社会高校的资源,培养佛教界的学术拔尖人才。

四是进一步协同社会资源,邀请海内外对佛教有高度认同的专家、学者,到佛学院授课或开讲座。在增进学术交流的同时,也不断丰富学院精品课程资源库。

五是开展佛学院优秀教师评选,按照上级有关政策,适时稳步推进佛教院校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审及聘任工作,激励教师从教的积极性。鼓励教师走出去,多参加学术研讨会,不断提高学术影响力。

六是重视佛教教义思想研究成果的转化,鼓励教师编写适应时代特征,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经典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

如果佛学院教师队伍能补上学术研究方面的短板,学修水平和学术水平两手都硬,江苏佛教就能从整体上提升教育教学实力,为中国佛教界培养更多的弘法人才。

(三)“法眼四机”:佛教教育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

近几年,省内各佛学院都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开设了《爱国主义教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中国通史》《古代汉语》《古诗词鉴赏》等课程,取得显著成效,应该继续坚持下去。除了思想政治课、社会文化课佛教专业课等理论课程,还要设立教学实践课。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省内一些寺院,了解僧众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讲经说法,提升对僧众的教育引领能力。

我们要从传统的佛教经典教义、思想观念、教规制度中,系统疏理、深入挖掘佛教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给学僧及信众以通俗易懂的阐释。我们既要组织常住僧众深入学习佛经原典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不懈地推进内修三学(戒、定、慧),外显三风(严谨律风、端正道风、兴盛学风),维护佛教清净庄严的良好形象,也要组织僧众时时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学习《宗教事务条例》及相关宗教法律和政策法规,依法依规开展法务活动。

此外,居士教育也是佛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关乎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们的佛教院校可以开办居士班,增强信众对佛学的正确理解,加强居士在佛门礼仪及实践等方面的培训,让信众深入社会,广泛开展有益于世道人心、社会和谐的慈善活动。我们还要挖掘各寺院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宣传寺院历史人文精神,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巧地阐释佛教文化,正向作用于信众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引导信众爱国爱教,自觉涵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推动提升社会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在新时代,应大力开展正能量的、生动活泼的、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既要有系统的学院化教育,也要组织读书会、座谈会、茶话会等小型灵活的活动,还要传承文益禅师引导学子的教育方法,联系实际生活,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语言通俗明白,温和亲切暖心,营造沐浴春风的教育修学氛围。

结语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佛教是教育的宗教。培养高级佛教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此文借鉴法眼宗文益禅师的佛教教育理念,从正确发心、对病下药、当根对机的角度提出了如何提升佛学院教育水平的举措,特别是如何提升教师和僧才的学修及学术水平。未来,佛学院必须由过去培养出家僧才的单一目标,转变为以僧为主、兼顾信众的多层次、多专业知识的培养,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僧才培养及提高居士队伍质量的更多举措,今后可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