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佛教 (提纲)
——2016年6月10日在南京国际学校为外国留学生的佛教讲座
发布单位:理海 发布时间:2016/6/10 20:46:37 浏览量: ( 6505 )
各位同学、朋友们:
很高兴有缘与大家分享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佛教的认识。
想用很短的时间了解博大精深的佛教,真的很难。但我还是想尝试着从“一个人,两句话,三门课,四颗心”入手,作一些浅显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很高兴有缘与大家分享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佛教的认识。
想用很短的时间了解博大精深的佛教,真的很难。但我还是想尝试着从“一个人,两句话,三门课,四颗心”入手,作一些浅显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一个人
佛陀是一个觉悟的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名叫悉达多,其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太子后来出家修道,成了无上智慧的彻悟者,也成了无量功德的圆满者,无上的究竟者,所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
释迦牟尼佛降生于公元前623年,涅槃于公元前543年。说法四十九年。
佛陀是一个觉悟的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名叫悉达多,其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太子后来出家修道,成了无上智慧的彻悟者,也成了无量功德的圆满者,无上的究竟者,所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
释迦牟尼佛降生于公元前623年,涅槃于公元前543年。说法四十九年。
二、两句话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恶:自私自利;
善:无我利他。
佛教提倡自利利他。
因果,是佛教最基础的理论。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恶:自私自利;
善:无我利他。
佛教提倡自利利他。
因果,是佛教最基础的理论。
三、三门课
佛弟子要学习的有三门课。
戒学:规范身口意,防非止恶。
定学:澄心静虑,专注一处。
慧学:断除烦恼,显发本性。
佛弟子要学习的有三门课。
戒学:规范身口意,防非止恶。
定学:澄心静虑,专注一处。
慧学:断除烦恼,显发本性。
四、四颗心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慈:予乐; 悲:拔苦; 喜:欢喜; 舍:平等。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慈:予乐; 悲:拔苦; 喜:欢喜; 舍:平等。
佛陀对众生的教育重在“慈悲与智慧”,最终目标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