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慈文遂禅师在清凉文益禅师门下忘却知解

发布单位:董群  发布时间:2016/5/18 12:29:02  浏览量: ( 2557 )

   

  报慈文遂禅师在清凉文益禅师门下忘却知解,他是如何忘知解而悟的呢?
  文遂,生卒年不详,俗姓陆,杭州人,五代时期法眼宗僧人,文益禅师法嗣。他儿童时期就落发出家,十六岁就外出游方,禅宗和经教都是他修习的内容。他曾经研习《首楞严经》,并对这部经用科文的方式加以研习。科文是佛教界理解、解释经论的方法之一,也称科判,简称为“科”,是用精炼的语言文字来概括经文每一个段落的思想,并将每一段之间的逻辑结构表达出来。他完成对这部经的科判之后,就到江西参访崇寿寺的文益禅师,向文益禅师讲述自己所研习的内容。
  文益禅师问:《楞严经》岂不是有“八还”的原理?
  文遂答道:是的。
  文益禅师又问:光明要还向什么原因呢?
  文遂答道:光明要还到日轮这个原因。
  文益禅师问:那么这个日轮又要还向什么原因呢?
  文遂懵然无对。
  “八还”是指此经之中描述某种现象还(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因的八种类别,比如说,光明这种现象,要还到太阳这个原因来解释,这叫“明还日轮”。黑暗这种现象,要还归到月亮被黑云遮覆这个原因来说明,这叫“暗还黑月”。文遂只是在文字上了解这些说法,光明的原因要还回到日轮或太阳这个原因来说明,太阳是原因,光明是结果。但是,文益禅师要打破其这种表面性的理解,再追问一句:太阳这个日轮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这个问题,文遂真没有这样思考过。
  看到文遂禅师无言以对,文益禅师就叫文遂把他撰写的注解《首楞严经》的科文全部烧掉,文遂禅师从此将文益禅师的这一教诲记在心中,常常请教,后来,他终于“始忘知解”(《景德录》卷二十五),放弃了他原来习惯的从语言文字的知识见解层面理解经文的方式,开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