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法眼宗弘传的社会价值
理海
摘要:法眼宗是禅宗五家中最后产生的一个宗派,其禅学思想对当今佛教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特别是其中的革新精神、圆融思想、教育方法等。此文将论述法眼宗这些思想的基本内容,探讨其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法眼宗 禅学思想 社会价值
文益禅师生前驻锡南京清凉山清凉寺,阐扬禅法,直至圆寂,南唐中主李璟追谥他为“大法眼禅师”,人们称其为“法眼文益禅师”或“清凉文益禅师”,他所弘扬的禅法,被后世称为“法眼宗”。
法眼宗的宗风独特,犹如摧生万物的春风,又如润物无声的细雨,展现出契理契机、勇猛精进而又圆融自在的独特风采。经千年传播,至今仍然闪烁着无尽光芒,有其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守正创新、锐意进取的革新精神
法眼宗师直面当时禅宗传承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敢于亮剑,这种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体现在文益禅师所著的《宗门十规论》以及延寿禅师的《宗镜录》等著作中。
从六祖惠能到文益禅师,其间禅宗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到了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很多问题。有门徒心地不明,沉沦邪见;有门徒不明经教,盲修瞎练;有门徒不究义理,争强好胜;有门徒不守戒律,理事相违等。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文益禅师撰写了《宗门十规论》,这“十规”几乎涉及了禅宗的一切重要方面。文益禅师以般若法眼对禅门乱象洞若观火,直面问题,敢于批判,类似于寺院的“僧值”。“僧值”也叫“纠察师”,负责检验宗风正还是不正,宗法流传的是否合乎法度等。文益禅师的这些批判超越纷争,起到了守正创新的作用。
文益禅师针对当时一些人“懒慕参求,不择宗匠”、“滥称知识,且贵虚名”的禅门现实,毫不留情地将“自己心地未明,枉为人师”列作十弊之首,振聋发聩地疾呼“心地法门者,参学之根本也。心地者何耶?如来大觉性也。”①坚守禅宗明心见性的修学目标以及一念圆觉的悟道方法。
检视当今佛教界学术化、世俗化,甚至商业化、庸俗化现象,文益禅师的“不着他求,尽由心造”何其轻盈,何其亲切!《宗门十规论》留给后学的教诫如此直截了当,如此万缘齐收,尽显“至道无难”的禅者风范。
文益禅师告诫学人“参学之人,既入丛林,须择善知识”,“凡欲举扬宗乘,援引教法,须是先明佛意,次契祖心,然后可举而行”。②文益禅师痛斥当时禅门“宗师失据,学音无稽。诳谑群小,欺昧圣贤”的乱象,对禅法师承、宗门接引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凡为宗师,先辨邪正。邪正既辨,更要时节分明,又须语带宗眼,机锋酬对,各不相辜。”③ 作为法眼宗师,文益禅师“于无言中,强显其言;于无法中,强存其法”,究其目的,无非一片婆心,珍惜众生得遇般若之缘,力助行者拣择师资之道。
而今,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检索、占有经论资料已很是方便,沟通交流也日益增多,但人们深入经藏的态度却不甚严谨。在这一点上,文益禅师是认真的,甚至是苛刻的,即使是禅门歌颂,也要求“如谷应韵,似关合符;虽差别于规仪,且无碍于融会”。④⑦让人们仰望真正禅者的沉静、肃穆与高远。
延寿禅师继承并发扬了文益禅师的思想,在《宗镜录》中,尖锐地指出:“今时学者,既无智眼,又缺多闻……奴郎莫辨,真伪何分。”⑤ 在《万善同归集》中,痛惜当时的禅门“多执是非,纷然净竞。”⑥
延寿禅师悟道后,不知疲倦,精勤行道。他时刻省察自己曾有“几心欲摧伏烦恼,几心欲降伏魔怨,几心念三宝、四谛,几心悟苦、空、无常,几心念报父母恩慈,几心愿代众心受苦,几心发念菩萨道业,几心欲布施、持戒,几心欲忍辱精进……”⑦ 延寿禅师这种精进不懈、反求诸己的内省精神,对于启迪学禅之人尤为珍贵,也成为禅门学人奋斗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内核。
法眼宗师敢于对禅门弊病,痛下针砭,致力匡复正法,勇于革新的精神,以及他们严格的自省态度,对于当今佛教界乃至当代社会文化的正本清源、激浊扬清,仍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
正是由于佛教发展中,像文益禅师这些祖师大德的革新精神,对治纠编、辛勤保护,禅宗的中国化发展保持了正确的方向、健康的环境和充沛的活力,而禅宗的兴盛与发展正是佛教中国化的典范。
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圆融思想
文益禅师强调世界万有与自己的心性融会一体,并无分別;又依据般若空理,提倡“一切现成”、“无事”,因循自然。文益禅师特别把华严宗理事关系作为禅门宗旨,强调理事圆融,事相由理体所派生,理体由事相来显现,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手足之相依,体现了法眼宗善于博取众家之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圆融思想。
文益禅师“理事不二,贵在圆融”的思想理念,超越了地域和时代,也超越了文字与宗派,对世出世间人们的修行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法眼宗的这些圆融思想发展到延寿禅师时,又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延寿禅师不但继承了华严圆融思想,同时又将佛门的六度万行全部圆融起来,从而进入“权实双行,体用兼收,理事无碍”的禅学境界。同时,也由于他的禅法具有圆融无碍的特色,乃至后世的净土宗,也将他尊为一代祖师。
佛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圆融无碍”,同儒家的“和而不同”、道家的“天人合一”等思想,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圆融是法眼宗禅学思想的精髓之一,传承和弘扬法眼宗圆融思想,在当代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放眼看世界的圆融。
当今,世界正处在纷繁复杂的百年变局之中,能否走好前行之路,取决于各国人民能否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着眼全人类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⑧这一重要思想,反映各国人民的根本追求,昭示历史演进的正确路径,已成为引领世界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应当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培植和提高人类共同体意识,推进彼此和平协作,会通圆融。文明的繁荣,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站在人类协同一体,人类共同利益、共同愿望的立场上,可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全可以做到国与国友好相处,以有利于达到共同的发展和提高,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
佛教文化建设中的圆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思想与理念,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融相通,是思想旗帜和民族文化基因的相融相通,两者相得益彰,互为影响,相互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讲中国话,彰显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诉说中国故事。
佛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优良的传统和独特的优势。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就是要使佛教更主动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更主动的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我们应当按新时代的要求,熔铸经典义理,弘传佛法。抓住佛教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主题,深入挖掘教理教义中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健康文明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教理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将当代佛学建设引向深入。
僧信修学实践中的圆融。
佛教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形态,与社会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正确认识国法与教规的关系,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树立国大于教,国法大于教规,僧信首先是公民的意识。处理好整体与个体、全部与局部,虽各不相同,又相互依存、相即的关系
僧众在修学实践中,应自觉强化寺院的制度建设,严守教规戒律。佛教总的来说是以践行为本,对于人心的向善、人际的和顺、社会的和谐起到了现实积极的作用。
生、佛、众生三无差别。迷了你就在此岸,就是众生;悟了你就在彼岸,就是佛。众生之所以难以实现与佛相融,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贪、嗔、痴”。修行就是破除对小我的执著,将小我升华到无我,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在成就众生的同时完成自我的觉悟。
人和自然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要善待自然,善待自然界中的每一个其他物种的生命。要正确处理信仰追求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坚持以追求精神境界为乐,坚持朴素知足的生活方式,反对贪图享乐,自觉抵制奢靡之风等不良影响,创建绿色环保佛教活动场所,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当根对机、句里藏锋的教育方法
文益禅师创立的法眼宗,独树一帜,生机勃勃,这得益于其弘法实践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和教育方法。
法眼宗宗师接化学人的特点为“先利济”。即随顺学人之根机,直论箭锋相拄,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如一则著名公案“慧超问佛”,慧超曾问文益禅师:“如何是佛?”文益答道:“汝是慧超。”慧超于言下大悟。
这种当根对机的特点还体现于“法眼四机”:(一)箭锋相拄,谓针对学人根机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二元对立,而不令执著;(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本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因此,曾有人评价法眼家风,说:“法眼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⑨
法眼宗师确立了“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的教育原则,用通俗明白的语言阐述佛理,以机锋巧语启发学人使其自会自悟,展现出活泼灵动的教育风格。
佛教教育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当今,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2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提出,佛教教育关乎佛教发展的传灯续熖,继往开来。要培养好三支队伍,包括培养佛教界代表人士队伍,要培养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优秀僧才。⑩
法眼宗师的佛教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于新时代的佛教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能给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迪。
“先辨邪正”:佛教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文益禅师告诫学人:“凡为宗师,先辨邪正,邪正既辨,更要时节分明。”⑪兴办佛教教育是为了培养僧才,培养僧才是为了服务社会、普利大众。办佛教教育,一定要任用有正知正见的教育者,要拣择优秀的教材,要让学人深入藏经,以戒为师,以法为依,始终保持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同行同向同心。
“理事不二”:提升学人的学修及一定的学研水平。
要培养学人纯正的佛教信仰和高尚的佛教精神,提倡以经典研修、律学研习指导学人的修持实践,也要培养学人阐释佛教义理的能力。要从文益禅师理事不二、应病予药的理念出发,探索适合当今时代提升学人学研水平的方法。
“法眼四机”:佛教教育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
要从传统的佛教经典教义、思想观念、教规制度中,系统疏理、深入挖掘佛教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给学人及信众以通俗易懂的阐释。组织寺院常住深入学习佛经原典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不懈地推进三学(戒、定、慧)和三风(严谨律风、端正道风、兴盛学风),维护佛教清净庄严的良好形象。
要重视信众的教育,这关乎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增强信众对佛教的正确理解,尊重佛门礼仪、规范,鼓励信众深入社会,开展有益于世道人心、社会和谐的慈善活动。挖掘各寺院的历史文化资源,宣传寺院的历史人文精神,正向作用于信众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
组织读书会、座谈会、茶会等小型灵活的活动,开展正能量的、多种形式的佛教文化教育。传承文益禅师引领学人的教育方法,联系实际生活,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语言通俗明白,温和亲切暖心,营造如沐春风的教育修学氛围。
当我们穿越千年历史,品读法眼宗师的著作、语录,回首法眼宗师的事迹,无不被他们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所震撼,所教化。法眼宗师们体现出来的守正创新、锐意进取的革新精神,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圆融思想,当根对机、句里藏锋的教育方法,是流传至今的法眼宗“清凉家风”的宝贵财富。
在当今的时节因缘下,法眼宗正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振兴与发展机会。我们要继承法眼宗流传至今的宝贵文化遗产,不负时代使命,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奋力书写弘传法眼宗文化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⑪(五代)文益撰:《宗门十规论》第一,《续藏经》第63册
⑤、(宋):永明延寿集《宗镜录》卷25,《大正藏》第48册,560页
⑥、(宋):永明延寿述:《万善同归集》第一,《大正藏》第48册,959页
⑦、(元)普度编:《庐山莲宗宝鉴》第六,《大正藏》第47册,335页
⑧、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9月,在第七届联合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人民出版社《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续本》2016.4
⑨、五家宗旨纂要,卷下,《续藏经》65册,281页
⑩、《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版182页
下一篇: 没有了。